分享

烘云托月——程砚秋的青衣化妆

 cxag 2019-01-21
京剧舞台上,青衣登场亮相,一个字:美。角儿们往往一亮相便是满堂彩。


其实在这之前,演员刚刚在后台经历了一次“嬗变”——舞台造型。化妆是舞台造型的重头戏。都说“吃饭不进厨房,看戏别进后台”,说的是戏曲演员化妆的过程常常“惨不忍睹”。然而,正是在这个“惨不忍睹”的过程中,经巧手点化,演员才有了光彩照人的剧中形象。


有人说化妆的手段和目的都可谓“烘云托月”,此话颇有道理。



“烘云”是说巧施各种化妆手段,“托月”是说化妆要为剧中人物造型服务。一个“美”字是所有戏曲演员对化妆效果的追求,尤其是青衣演员,对妆容美更为重视。但是,在程砚秋先生心中,能融入剧情,符合剧中人物身份的化装便是美。


京剧化妆尤其有一种程式美、仪规美,是一丝一毫不能马虎的。行家看来,这个过程是庄严甚至神圣的。对于程砚秋,化妆的过程也是他入戏的过程,随着妆容一层层晕染,他便渐渐成了申雪贞、蔡文姬、江采萍、薛湘灵……




化妆步骤


洗脸

洁面自然是第一步。照片不知道是哪一年拍的,当时的后台条件实在简陋,一个脸盆,半盆清水,但洗脸不能对付,必须清洗掉脸上的油光,便于进行下一道程序。

打彩底

之所以为“打”彩底,要点在于“拍”,而非“抹”。把化妆油彩均匀地拍打在面部及脖颈处,顺序依次为脑门、鼻子、下巴、两颊、两腮和脖子。眉眼、鼻窝、嘴角、眼角等细小部位也要面面俱到,色彩既不要太薄,露出皮肤本色,也不要太厚,显得僵硬呆板。

描眉

用锅烟和眉黑笔在原有眉毛的基础上加以强调和修饰,画眉的长短、粗细、曲直既要结合演员的脸型及五官特点,更要符合剧中人物身份,从整体上协调和弥补。程砚秋画的柳叶眉若虚若实、形态自然且富有真实眉毛的立体感。所谓“眉目传情”,妆容令观众领略到的情感,正如程先生对角色本身的绵绵情意。

勒头

用勒头带、网巾、水纱等依次扎在发际根部。勒头有两个目的,一是将眼梢吊起,显得精神;将皱纹拉开,显得年轻。二是便于挂头饰、头盔,以防掉落。

贴片子

《木兰辞》有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自古以来,中国妇女对脸的装饰就十分在意。据说戏曲旦角儿贴片子始于18世纪秦腔泰斗魏长生。因为传统戏曲中的旦角儿大都是男人扮演的,用贴片子的方法模仿出女人发迹线轮廓,是为了与剧中人物更相像。现在京剧中的青衣大都由女演员扮演,在古装戏中,贴片子仍然作为化妆的一道重要程序,当然是为了模仿古代妇女的发型,同时也能矫正演员的脸型。片子以它流云一般弯弯的线条,勾画出旦角儿精致典雅的面部造型。当然,用什么样的片子、怎样帖,要根据演员的脸型和所扮演人物的身份做细微调整。注意照片中程先生的兰花指,真仿佛古时早起梳妆的女儿家,这时的他已经入戏了。戏外的程砚秋绝不会这样,而是一个北京的纯爷儿们。

戴头饰

亦称“戴头面”,其标准有三:其一,符合所扮演的行当;其二,符合剧中人物的年龄及身份;其三,符合剧情。总之,头发的梳理、头面饰戴的原则应是烘云托月式的,要突出演员的扮相、角色的性格、人物的身份,而更重要的是利于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

定妆

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一层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遮去油彩亮光。这时,一个完美的青衣妆容便完成了。接下来的穿衣则是另一个复杂的过程,咱们以后再说。

总之,京剧的化妆艺术绝非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它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物的重要一环,与灯光、服装、布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演什么戏,在什么场合演,程砚秋先生对化妆从来一丝不苟。他的青衣扮相沉稳大气,亦不失妩媚动人。化妆是程砚秋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