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与金文专辑” (柳洋先生近照) 柳洋,陈光军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亚运村街道办事处 (首发) 乙未岁暮,我们见到一件楚王铜戈,感觉很重要。现经收藏者同意,将此戈予以公布,供学术界研究、参考(图一、图二)。
此戈红斑绿锈,完好无损。戈长28、援长20.2、援最宽处3.7、内长7.8、阑长11.4厘米,重0.416公斤。援直略上扬,援的前部微宽于中部,栏侧三穿,内中一长穿。内后部饰有双线勾连纹。胡上有铸铭。 铭文两行,每行3字,共6字: 楚王卲 之行 戈铭虽字数不多,但为研究楚史楚文字增添了新资料。 铭文“楚王卲”即楚康王昭。 楚文字中“卲”每用如“昭”,如下列青铜器: 卲(昭)王之媓(韹)之馈鼎 《集成》4·2288 卲(昭)王之韹之荐簋 《集成》6·3634 又见新蔡葛陵楚简的简甲一5: 又(有)敚(祟)见于卲(昭)王、献惠〈王〉 故卲当通作“昭”,为传世文献中的楚康王私名。《史记·楚世家第十》:“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论衡·吉验》:“楚共王有五子,子招、子圉、子干、子皙、弃疾,五人皆有宠。”《公羊传·襄公》二十八年:“乙未,楚子昭卒。”《史记》与《论衡》中将楚康王私名写作“招”, “招”、“昭”、“卲”字皆从“召”声,故可通假。 楚文字材料中,已发现不少楚先公先王的名号,李零先生已有论述。[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公布,特别是《楚居》的公布,更是涉及到了多位楚先公先王,只是楚康王的私名未在出土文献中发现。 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墓葬M2中出土一倗戈,铭文作“新命楚王 楚王青铜器铭文习见楚王之私名多为“酓 某”格式,其例如下表:[5]
清华《楚居》涉及多位楚先公先王,如:酓 然楚王青铜器铭文亦见直书楚王名之器,如上文论及的倗戈以及《三代吉金文存》收录的楚王 此戈末字“
“ “戟”字的写法于春秋、战国时期异体颇多,其中“ 因此,“ [1]李零:《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文物》1991年第2期,第50页。 [2]赵世纲:《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铭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上)》(附录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75页。 [3]李零:《再论淅川下寺楚墓——读<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第52-53页。 [4]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文物》2011年第3期,第75-76页。 [5]李零:《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文物》1991年第2期,第51页。 [6]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1年,第181页。 [7]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3页。 [8]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3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8页;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3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7、338、339、340页。 [9]《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上)》,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10]郭国权:《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青铜铭文集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李守奎教授)2008年,第71页。 [11]黄萍:《新出兵器铭文的整理与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胡长春教授)2013年,第35-36页。 [12]陈伟武:《〈古陶文字征〉订补》,《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123-124页。 [1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考古》2009年第7期,第44页。 本文系作者在“先秦秦汉史”公众号首发,感谢作者赐稿! 本期的青铜器与金文专辑由付强组稿,魏振龙编辑。 我们致力于学术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