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5天极速建造、14cm超极限细柱 | 江宁石塘村互联网会议中心的极限挑战

 lylla 2019-01-21

“类型的乡土重构——江宁石塘村互联网会议中心设计回顾”发表于《建筑学报》2017年第01期。



▲轴测分解图


 北立面局部 摄影:侯博文

▲局部透视   摄影:姚力


村里盖的是蔬菜大棚?

江宁石塘村村头山坳里竖起一排排细细的钢架,让好奇的村民误认为这是在盖蔬菜大棚。石塘村,这个位于南京西南40公里的近郊乡村,已先后完成了村落规划改造与乡村特色民宿、餐饮建设。村里正在推行的“互联网小镇”计划,正是当今中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个缩影。

其实施面临的诸多困境——乡村现代化、城镇化与城市化之间微妙的差异和困扰,也是乡村复兴进程中集体表现出的成长的烦恼。作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发展,应对未来“互联网创业大赛永久会址”带来的会议、观演等多功能的需求,地方政府提议了互联网会议中心项目,显然对于乡村的未来产业转型至关重要。



总平面图


入口立面远眺  摄影:侯博文


▲ 门廊局部 摄影:候博文


建筑师与政府业主的第一次交流富于戏剧性,从需求上这是一个可以容纳800人的会议中心,造价有限,工期紧张,这个在乡村聚落环境基地中的“大房子”,置于城市环境也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项目。更近一步的困境是,经典建筑学的工作方法和地方建造的矛盾,建筑师的个人创造和乡土聚落整体延续的矛盾。一套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由此展开。


 一不小心撞上了“脚手架” 

施工单位通知说柱子已经安装完成,穿越一排排密集的脚手架往里走,正想问柱子呢,工头指了指脚手架方向。刚才差点撞上的“脚手架”正是已经安装完成的14厘米超细柱。




 入口柱廊  摄影:姚力


说起细柱,不得不提两百多年前一个叫做欧拉的天才。1744年欧拉提出的描述杆件稳定性的临界力公式,指出了柱受压临界力的大小与材料,长度,截面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之后几百年结构设计的基本公式。继续遵从欧拉公式设计柱子,石塘会议中心的大跨会议空间,截面尺寸大大超出传统乡村建筑木柱。视觉上不再是纤巧的民居亭榭,将是一座三千平米的大殿。


▲超细柱构件加工过程,图片由袁鑫提供  


研究空间结构及张拉整体的结构工程师袁鑫,巧妙地将“张拉整体”(Tensegrity)的力学原理应用于柱的受压,将传统柱横截面单一的受力分解为受拉与受压,两个方向力的平衡为抵抗柱的变形提供了额外的帮助,超越欧拉临界力的限制形成截面尺寸极小的重载超压细柱。


建筑节点细部 


最终达成了超越欧拉临界力限制的截面边长14厘米,10.45米高,长径比1:75细柱。


▲ 东侧休息廊  摄影:侯博文




▲一层平面图、北立面图、1-1剖面图  


━ 类型重构 ━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大房子并不多见。作为公共建筑的“公社礼堂”,和作为生产设施的“温室大棚”是其中的典型。对上述两种“原型”的要素分析,成为推动设计的重要路径。乡土建筑类型通过与建造的材料、构造直接相关,既是乡土建筑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成为形式表现的重要媒介,和抽象的建筑空间意象、文化体验的载体。



▲公社礼堂、温室大棚


公社礼堂记忆的唤醒,自然产生了两坡屋顶的基本空间要素,事实上这个会议中心的大空间在多数时间也将作为村民聚会风俗延续的场所。而装配式的杆件结构则是对温室大棚轻钢结构建造类型的发展,虽然其复杂性和可靠性要远高于后者的要求,但是其对自然环境最少扰动的理性建造逻辑得以保留。


▲ 北侧鸟瞰  摄影:侯博文


━ 模型还没建完他们房子已经盖好了 

距离会议举行的日期还有45天,现场除了基础地面上一片空白,焦急的情绪在工地蔓延。设计之初,与业主的第一次会谈就明确了会期不可改变,快速建造成为设计施工的主线。设计的初始阶段即确定了钢木混合的构造方式,采用工业化的预制拼装体系进行快速建造。采用构件化的方式,以相应的构件集成方法对建筑各系统进行整合。三维数字模型的搭建是对真实加工建造过程的模拟。电脑数字模型精确到构件,负责加工建造的木结构、钢结构单位继续深化三维模型。这一反复的过程耗时数月。会议如期举行,现场照片传来所有设计人员惊呼:“我们的模型还没建完他们房子已经盖好了。”



▲ 结构施工过程 摄影:侯博文  

▲ 屋面施工过程 摄影:侯博文

▲ 施工过程鸟瞰 摄影:侯博文


━ 技术乡土 

技术在这里摈弃了突显自身的炫技化方式,转而成为一种消解自身物质存在的手段。乡村环境的材质,光线,气氛,感受成为还原的对象与主体。在乡下,用一种精心选择的适宜技术,寻求当下乡村建设议题的在地化解答。


▲会议厅室内  摄影:侯博文

▲辅助用房室内    摄影:姚力


▲屋面结构及吊顶局部   摄影:侯博文


石塘互联网会议中心的设计实践表明,技术的应用和植入可以跨越城乡之间的差别,成为乡村复兴的一种重要手段。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植根于乡土聚落“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的建筑文化,建立有机整体的城乡关系。

“互联网会议中心”作为乡村新的功能类型,其要素构成毫无疑问是时代进步的诉求,而“类型”思考方法“转换”和“进化”的本质,从来不是拒绝——而是迫切需要积极融合新的技术策略,形成技术和乡土相契合的发展推动力去延续固有的空间环境秩序。



 东面柱廊局部 摄影:姚力


▲  东立面早晨  摄影:侯博文



石塘互联网会议中心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石塘村

建筑规模(面积):3000平方米

设计/建成时间:2016/2016.10.15

设计单位: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合作单位: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同基钢结构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建筑师:钟华颖  张雷

建筑团队:钟华颖  张雷  席弘

结构设计:袁鑫

摄影: 侯博文 姚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