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银蛇奖里的“科学脑”与“人文心”

 369蓝田书院 2019-01-22

2018年11月16日,由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沪上名医”服务浦东高端人才系列活动开幕式暨“银蛇奖”专家健康咨询活动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隆重举行。(回顾贴:探索上海医疗服务品牌:SIMC携手“沪上名医”服务浦东高端人才

会上,市青基会理事长王淑琼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黄翼然共同为“沪上名医工作室”揭牌。这也预示着“沪上名医工作室”正式落户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设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银蛇奖,是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的最高荣誉,主要颁给40岁以下的青年临床医生,目的在于打破论资排辈做法,解决青年医者们所遭遇的“成长的烦恼”“孵化”“助推”未来的名医大家,至今已举办16届!

为纪念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成立暨银蛇奖设立30周年,特别编制《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一书,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持续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对银蛇奖、沪上名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正如市青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蔡秉良所言:编写出版《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是“不忘初心”的一种回眸,更是“方得始终”的一种再出发!


小编小编,请问这本《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主要是讲什么的呢?

这是一本展示名医们风采的书,而这些名医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当年都曾荣获“银蛇奖”——这是他们走向医学事业巅峰的“第一个阶梯”。


《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主编之一蔡秉良正是银蛇奖的主要发起人,他一路见证了30年来,从获银蛇奖的“小字辈”中,相继走出了两院院士、名医大家、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以及知名医院的掌门人、医学研究机构的管理者……一个个都成为医界翘楚。顺理成章,就有了这本纪实文学新书。有意思的是,为本书作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也曾是“银蛇奖”获奖者,他这样说道:“我当时从法国学成归来不久,能获此奖项感到很受鼓舞。记得我还代表获奖者在会上发言,倾诉内心感受。”


本书分“院士风范”“大师风采”“精英风华”三大部分,真实生动地展示了107位名医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医学之路的艰辛,使名医们的“练就”几乎都有各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励志故事。



《激情成就梦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幽默地调侃自己“出身不好”,是湖南攸县一个小村的乡下孩子,曾连大学都考不上,居然成功“逆袭”,成为国际一流的医学病理生理学家,全凭在“转折点”上的励志。他说:“人生不赢在起跑点,也不在终点,而在转折点。”1999年,36岁的他摘取“银蛇奖”二等奖时,面对掌声,他感慨道:“你再优秀也只是‘小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呢。”他戏称自己因为“第二”才励志当“第一”,业内还将此演绎成“二等奖现象”。

从事医学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份人道主义的担当,比别的职业需要更多的刻苦、勇气和奉献。“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这也正是书中名医们的共同特质。


《站在巨人肩膀上探索》

华山医院副院长、手外科名医徐文东,就是因为当年聆听顾玉东院士的一次讲座,决定了自己的择业方向。《站在巨人肩膀上探索》记述,顾玉东领导的华山医院手外科在该领域创下许多个世界“第一”;师从他的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建光,也在该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徐文东称自己正是站在两位大师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去勇攀“手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如今,他在世界最高级别医学杂志发表医学成果,创下上海医学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影响因子的最高纪录。医院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映衬,使名医形象丰满立体,文章也增加了厚度和深度。



《守护儿童健康的“神奇女侠”》

《守护儿童健康的“神奇女侠”》记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江帆被同事们取绰号为“神奇女侠”。“她来去匆匆,常常听见她的脚步声却看不见人。用她的话来说,自己从来都是动作快、讲话快,不然24小时不够用。”而江帆在情感世界里尽显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她泪点很低,每当听闻病人坎坷的遭遇就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医者仁心和情怀跃然纸上,暖心而有温度。


在本书中,上百名医阵容是按内、外、骨、妇、儿、五官、中医等学科顺序排列的,既体现医学行业特色,又方便读者检索,使纪实文学类书籍更“接地气”,增添了实用性。


本书内容真实,其中多篇还是身临其境的“实录版”。如《就像“活的疑难病手册”》一文,生动真实地记述了呼吸病专家、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的几次查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文章内容,既保留实录效果,又使文章和小标题可读而有文采。作者和编辑在这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书中文章表达手法也变化多样。《医生就像“导演”》一文描写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门诊墙上,画着一棵生命常青树,每有患者康复出院,树上就标上一只写有康复者姓名的蝴蝶,树上现已有上千只彩蝶。肿瘤专家、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副院长丁罡“每次来到‘树’前,总会精神大振,充满愉悦;疲倦劳累什么的随即云消雾散。在他眼里,那满树蝴蝶如同张张笑脸,他似乎听到生命在歌唱……”这样的叙述,读来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划重点,送福利

马上就要迎接春节假期啦,意味着我们马上就要辞旧迎新,进入2019己亥年啦~

在马上过去的一年中,希望SIMC给您留下了深刻而满意的印象,我们期待倾听您与SIMC的2018小故事~

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不知道大家又有什么新年心愿呢?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分享!

悄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SIMC“沪上名医工作室”将从2019年起开展一系列健康科普活动,首当其冲就是2月份在浦东图书馆即将开展的“沪上名医”走进读者公益讲座

所以作为SIMC沪上名医工作室的小编,我们的新年愿望当然是希望健康科普讲座可以惠及更多的市民朋友,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医学的温度与厚度~

好咯,那我们就静候大家在留言区与我们积极互动啦~我们将挑选出10位幸运朋友获得《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一书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