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玄烨《七律 题白洋淀》之真伪辨
吕佩浩 朱杰仁
近网上传,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曾游白洋淀,题写七律一首,此诗为藏头诗,每句头一个字连读即为:“千年大计
雄安新区”。一时真假难辨,引起热议。
语言学大师、汉语古诗词研究家王力指出,唐以后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有许多讲究,与古风截然不同,今人称之为格律诗。照例说,作为清朝皇帝玄烨所作的游白洋淀诗,应当是格律诗。我们想从格律上考证,此诗是否是康熙帝玄烨所作。
先按古音(唐以来的诗人都采用的平水韵)标平仄如下:
千里奔流终入淀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年丰水足岸难辩
平平仄仄仄平(仄)
大风泱泱龙隐现
仄平平平平仄仄
计深虑远铸神剑
仄平仄仄仄平仄
雄关猛将镇白洋
平平仄仄仄仄平
安邦护民再无殇
平平平平仄平平
新荷露角随风浪
平平仄仄仄平仄
区宇一清万年长
平仄仄平仄平平
应当说明,辩的古读,韵表中未见。辩,据诗意,应为辨,此处是错别字。兹按辨的读音,暂且把它标为仄声。
我们认为,从格律上来分析,这首诗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按首句的格律,这应是仄起仄收式,正确的格式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平仄,在不出现孤平的情况下,一三五平仄可以不论,二四六平仄必须分明。对照上述标准可见,题白洋淀诗,诗句本身不能做到音步平仄交替;该对(上下句平仄声相反)的地方未对,该粘(上下句平仄声前同后不同)的地方未粘,格律上是完全不符合律诗要求的。
第二,从用韵来说,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的,而且是一韵到底的(律诗二、四、六、八句都同韵),而该律诗前后有两个以上的韵。
前半部分,一二四句,这三句尾字,都是仄声。按今音韵母都是ian,算是同韵。但是,按平水韵划分,淀,属十七霰韵部;辨,属十六铣韵部(错别字辩未列入韵表);剑,属二十九艳韵部。也就是说,一二四句分属三个不同韵部,不在同一个韵部,且又是仄声,应属于不押韵。
后半部分一二四句倒是押平声韵,但属七阳韵部,与上半部分的韵不在一个韵部上。“韵”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古人写诗、填词都离不开它。同时,它也是我们今天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重要尺子。从古韵来看,这首诗先后用了四种韵,即便用今韵衡量,这首诗也违规,前后用二种韵。看来此诗水平很低。
第三,七律的中间两联即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对仗,指的是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如天对地,风对雨,长对短,来对去,等等,拿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且平仄也要相对。而康熙57年“题白洋淀”中颔联(三四句)是:
大风泱泱龙隐现
计深虑远铸神剑
颈联(五六句)是:
雄关猛将镇白洋
安邦护民再无殇
很明显,两副对联中,上下句的词性、词义根本不成对偶,平仄也不能相对。如一副联句中,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此诗颔联二句最后一字都是仄声,颈联二句最后一字又都是平声,完全不合联律要求。所以说,此诗也称不上七律。
我们曾想,此诗是否是上下两首七绝。兹从平仄和压韵看,也不合格。下半部分四句:
雄关猛将镇白洋
平平仄仄仄仄平
安邦护民再无殇
平平平平仄平平
新荷露角随风浪
平平仄仄仄平仄
区宇一清万年长
平仄仄平仄平平
不仅诗句平仄未能交替,一二句、三四句没对,二三句没粘,而且全诗的第一字都是平声,也犯忌。
大家知道,在中华历史上,康熙皇帝玄烨是一代明君。他虽然是满族人,但通晓满、蒙、汉多个民族的语言,他的书法、诗词俱佳。他的诗,大气磅礴,意境高远,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是帝王诗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再来看两首玄烨写景托物言志的诗。
(一)澄海楼
危楼千尺压洪荒,
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
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
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
岂贪汉武觅神方。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1669年)写的。那时,玄烨年仅十八岁,已表达出君临天下、治国安邦的气度。作者视角从山海关城楼,向远处拉伸到海平面,思维又延伸到乾坤的广度,发出了“这里的大海吞吐着百川河流,来朝的万国,从这里通航,此处就如同蓬莱仙境,不用像汉武帝那样去寻找了”的感叹。全诗气势宏大,具备吞吐万象的气概。
(二)登澄海楼观海
朱栏画栋最高楼,
海色天容万象收。
海底鱼龙应变化,
天中云雨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
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
凭轩惟是羡安流。
从这首诗中,可见皇帝对于借代和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别具一格。以古喻今,彰显了他熟谙历史、学识渊博的素养。他在诗中表示,过着像仙人钓鳌的世外生活,不是我的本意。临窗垂目,我只是倾慕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有这种家国情怀,也是耐能可贵的。
通过这两首诗也可见,康熙帝玄烨是精通格律的,他的七律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相当有水平。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关于网络上所传的康熙帝七律藏头诗,绝不是玄烨本人所写,而是一首今人伪托、造假的诗!
另外,造假者为了增加可信度,不仅在网上大肆渲染,居然还配了所谓康熙御笔《题白洋淀》。
(见下图和文字)
对此幅书法作品的真伪,我们也愿意做一番考证。如果诗是假的,此书法必定是假无疑 。退一万步讲,即使那诗是真的,这幅书法也是假的。
我们再发一幅康熙帝玄烨的御书《七律 复雨》,做一比较。
第一,这两幅字凑巧都有一个“计”字,都在第四行第一个字,大家可以看看这两个“计”字,有无结字、用笔的相同之处?
第二,上一幅没有书写年月,下一幅有书写年月
第三,上一幅有“康熙御笔”字样,下一幅只有“御笔”二字,无“康熙”二字。
我们的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为什么一幅有“康熙”二字,一幅会没有“康熙”二字呢?
是的,我们平时就称呼清朝这些皇帝为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其实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康熙朝的皇帝,雍正朝的皇帝。有两部电视连续剧,剧名叫《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是准确的提法。因为无论是康熙、雍正,或是同治、乾隆,都是年号而不是皇帝的称谓。皇帝本人怎么会把年号,当成自己的名字落款呢?因为知识的贫乏,造假者在造假中无意露出了破绽。
网上经常有谣言散布,蛊惑人心。我们不知道这首假造康熙帝玄烨的劣诗目的何在?他们是想以此证明建立雄安新区合乎“天意”,还是用三百年前的皇帝的“预言”,来证明今天的建立雄安新区的合理性呢?其结果,给人造成的印象是皇帝真伟大,预言真准确,今人真无能,只能跟着三百年前皇帝的预言走。
真是岂有此理!也许其本意想拍马屁,结果是帮倒忙,暴露了自己的拙劣和愚蠢!
以上说了我们的管窥之见,期望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以共同探索真伪,澄清事实。如有不妥,敬请不吝赐教。
本页图片选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