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期末批改试卷的时段,今天终于把3个班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课程论文全部批改完了,感慨不少,略作陈述,以作记录。 这3个班分属两门课,一门是为学术研究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另一门是为某经管类的专业硕士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 结果是,为学术研究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2个班,一共不到50人;而为某经管类的专业硕士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选课人数是前者的3倍还多,超过这个专业全部人数的50%。 更重要的差别是:学术研究生班的论文水平普遍低于专业硕士班,言之有物、让人眼前一亮的论文基本上都在专业硕士班。 上面讲的这些结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我也曾经和研究生院的领导讨论过:既然学术研究生对传统文化课的选课率和认真程度也不高,我们教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影响,要不取消这门课? 领导说:这门课对于提升我校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很重要。我校作为中国著名的财经院校,应该在财经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与格局。 领导如此高瞻远瞩,我们当然要努力配合。因此这门课一直延续下来了。 但差距仍然明显:两种硕士班中,专业硕士班在传统文化课上的表现明显更积极、更优秀、更让任课老师有获得感、幸福感、价值实现感。 一定会有朋友问:莫老师,为什么同样都是硕士研究生,在同一门课上,差距会那么大? 我的回答是: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从骨子里来说是一整套有关心性修炼、国家治理、组织管控、人性引导与约束的学说,儒家修齐治平、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法家法术势、兵家战略思维等都是朝向这些目标。 因此,没有起码的人生阅历、职场经历、管理经验,没有对人性的起码感悟,根本无法理解《易经》、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说“极高明而到中庸”的绝高智慧。 在我那么多的授课经历中,我发现,越是年龄大的人、越是身份地位高的人、越是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听我的课效果越好,和我交流越积极,交流的层次越高。 专业硕士班有一部分同学是有工作经历的,他们对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定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此,每次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的研究生,我都会告诉他们:没有兴趣的不要选、不想思考的不要选、不想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不要选。 效果比较好。今年的一个学术硕士班,在我的强调下,选课的都是三思而行的同学,每次授课同学们都准时到场,且都认真听讲、讨论。 所谓英才是这样的人:他们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怎么学,知道自己的方向、定位,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足够的努力。 2 两种班的付出是不同的。这一点也很重要。 学术硕士班的学费比较便宜,其中相当部分是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入学的。 而专业硕士班的学费远高于学术硕士班,全日制的数万元,非全日制将近20万元。而且竞争超级激烈,全日制的考录比是20:1! 由于学费昂贵,专业硕士班的同学学习的努力程度更高、更严谨认真。 这也让我警醒:免费送出去的任何东西都不会让人珍惜的。优质的东西都是昂贵的。 每年一到期末、年末,都是我批改试卷、课程论文的时段。我最高兴的就是批改专业硕士班的课程论文,因为,我不仅仅是在批改论文,更是在和我的学生们一起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心得。 每次的批改都让我时常地眼前一亮,让我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优秀案例、优秀的管理者、这样精彩的思想。 因此,每次批改论文,花费的时间往往都接近两周。 比如,这次批改专业硕士班的论文从1月4日起,1月16日早全部批改完,全部批改时间大约是30个小时。 一定会有同学问:莫老师,你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批改?还做笔记,值当吗? 我的回答是:和自己欣赏的学生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我不仅愿意,而且很享受,更重要的是,每次批改都是我的知识、见识、视野进一步开阔的过程。 所谓教学相长,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是这个意思。 我之所以花费时间那么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论文写得真的很好,我每次看到都必须停下来做笔记。 学生认真作了论文,作为老师的我必须认真地阅读、评判。 所谓敬畏,必须落到实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