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这是楚汉争霸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韩信率领汉军在潍水大败楚军,并杀死了楚军大将龙且。此时的刘邦正在阳夏南与项羽对峙,而韩信此时已经攻下了齐国,被刘邦封为了齐王。刘邦的算盘打的很简单,那就是将韩信从“假齐王”改成“真齐王”,之后好让他调兵攻楚。此时的韩信已经拥兵不下三十余万,若投入战场,那么楚汉双方的实力将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此时谁能将韩信调动起来成为自己的“帮手”,那么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毕竟韩信本身就是刘邦的人,所以此时的项羽已经恐惧,于是便派使者武涉企图说服韩信叛汉自立,以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但是被韩信婉言谢绝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多次劝说韩信,说他现在已经是功高震主,如果不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话,那么势必会受到汉王的猜忌,从而性命难保。但是这一建议还是被韩信给谢绝了。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韩信和刘邦会师垓下,从而在垓下之战中将项羽击败,大汉王朝就此建立。 那么问题来了,拥兵不下三十万的韩信为何不听取这二人的意见,自立为王呢?如果韩信听取了二人的意见,那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会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韩信如果自立为王,那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会形成短暂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这一局面并不会延续太长时间,到最后,韩信和项羽也得被刘邦除掉。也就是说,刘邦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为何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方的实力对比: 刘邦、韩信和项羽三人中,项羽的军事实力最强,为何呢?因为楚军经过灭秦战争,手下士兵大都是身经百战的人,这样的部队战斗力极强,这在垓下之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刘邦在垓下战胜项羽,实际上是结合了韩信、英布、彭越等几路大军才将他打败的。由此可见,项羽的实力最强。其次就是韩信。韩信手下的军队,有原来的汉军,也有现在的齐军,要知道,齐军的攻击力是不错的,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军事天才来指挥,所以韩信的军事实力次之。 刘邦的实力就是最弱的了。汉军多次与楚军交战,基本上都是连战连败,罕有胜绩。刘邦的汉军经常都是败了散,散了聚,然后又是聚了战,战了又败。几乎就是按照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走下去。当然了,当时汉军的实力确实没有楚军和齐军的强。所以,单纯的比较军事实力的话,那么楚军是占据很大优势的,其次就是韩信,刘邦则是最惨的。 但是三人之中却是项羽最先灭亡,其次就是韩信,刘邦则是最大的胜利者。也许你会觉得这不合逻辑,但是确实如此。为何呢?有三条理由可以说明。 第一:刘邦和韩信可能会结盟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和孙权的军事实力没有曹操的强,在曹操挥师征讨东吴时,刘备毅然选择和东吴结下盟约,共同对抗曹操,最后终于在赤壁之战将曹操打败。所以,在三方之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方反而最危险,为何呢?因为实力较弱的两方都知道,如果有一方失败之后,那么另外一方也就有了生死存亡的危险。所以,力量小的两方极大可能会结成同盟,从而对抗实力最强的一方。 刘邦对韩信是有恩的,所以,如果项羽来攻其中一方,那么两者极大可能会形成同盟,进而对抗项羽。但是韩信不太可能会和项羽结成同盟,因为韩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韩信说,我在项王手下,当的是小官,做的是杂事,言不听,计不用,我在汉王手下,当了上将军,统帅万军,汉王把衣服脱了给我穿,把食物推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我才有今天的成就。由此推断,韩信和项羽并无感情可言,甚至言辞之中还带有一点怨恨,但是对刘邦却有感恩之情。所以,韩信很大程度上会和刘邦结盟,而不会和项羽。所以韩信与刘邦既有结盟的政治基础,也有结盟的情感基础。 第二:谋略欠缺 若比起勇猛,那么项羽比韩信要强得多,但是比起谋略,项羽比起韩信来说确实要逊色得多。更何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项羽的第一谋士范增已经去世,而韩信手下还有谋士蒯通。若将项羽和刘邦对比,我们暂且不说刘邦的谋略有没有项羽的好,就凭借刘邦手下的张良就可以秒杀项羽。所以,从谋略上来看的话,项羽一方确实比不过韩信和刘邦。要知道,要形成三足鼎立,是需要有极高的智商和深远的谋略的,这样才能应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局面。 第三:不懂笼络人才 其实项羽对待自己的部下确实是很不错的,但是却不会任用人才。韩信曾这样评价过他: “项王暗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厉声怒喝时,成百上千人都不敢动弹,但是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罢了。项王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有人生了病,他会前去探望,同情流泪,并且会把自己的事物分给他,但是到了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当加官进爵时,却把已经刻好的印信放在手里,玩弄的已经磨损了也不肯给人家,这也就是所谓的妇人的仁慈罢了。这也就是陈平能够凭着刘邦给予的四万金,硬是离间了项羽和钟离眛,范增的关系,最终为汉军胜利奠定基础的原因吧。 所以,项羽不会任用人才就是他最先失败的原因之一。 项羽失败之后,三足鼎立也就变成了刘邦和韩信的单独较量。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韩信的军事能力比起刘邦要强的多,但是韩信仍旧不是刘邦的对手,最终也会被刘邦所消灭。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刘邦的军事实力虽然和韩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刘邦的政治素养高,综合实力远胜于韩信,所以最终仍旧会取得胜利。 有四点理由足以证明刘邦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一点:刘邦具有很强的政治号召力 刘邦相对于韩信来说有很强的政治号召力,除此之外,刘邦还具有帝王的格局和眼光。这在进入咸阳城时和秦国百姓的“约法三章”就足以说明刘邦的格局之大。当然了,这也为刘邦积攒了一定的人气,从而在民心上远胜于韩信。除此之外,刘邦为了笼络人心,树立个人魅力而制造的一系列神话传说,例如“斩白蛇起义”、“居住之地时常有云气环绕”、“睡觉时身上有龙出现”等等。这些一些列的故事无疑将刘邦的“帝王形象”营造的非常好,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刘邦的号召力。这些,韩信怎么比呢? 第二点:刘邦团队完整且有明确的分工 刘邦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和团队人员的明确分工。文有萧何,专门给刘邦提供后勤保障,无论是兵丁还是粮草,都能为刘邦如期送来,除此之外,萧何还有治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刘邦的“后顾之忧”;在武方面,刘邦有英布、彭越、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冲锋陷阵;某事方面还有张良、陈平等人运筹帷幄;辩士有郦生陆贾等人,为刘邦游说、宣传;而反观韩信则不然。 当然了,不可否认的是,韩信确实拥有极大的军事才能,但是一个人想要取得胜利,单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得拥有一个完备的团队才行。而韩信此时只拥有谋士蒯通,手下的将领虽说有周勃、樊哙、曹参、灌婴、王陵等,但是这些人都是刘邦的死党,他们曾经一起拥立刘邦为沛公,起事反秦,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人对刘邦是十分忠诚的,韩信若是反叛,这些人极大可能不会跟从。这也是韩信队伍里的一个致命的隐患,若韩信反叛刘邦,那么韩信能不能驾驭住这些将领,又或者这些将领会不会将韩信谋害,这就不敢保证了。更何况韩信军营里还有刘邦的“间谍”——张耳在盯着韩信。 第三点:刘邦有稳固的根据地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逐渐攻占了关中地区,建立起了稳固的根据地。当时的楚汉战争是在关中之外进行的,其战火并未蔓延到刘邦的后方根据地。不仅如此,刘邦还有一位大管家,那就是萧何,经过萧何的治理,关中地区也逐渐变得兴盛起来。每次汉军战败的时候,萧何总能及时的筹集到粮草和兵丁,为汉军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援。而韩信则不然。 韩信攻下齐国之后,虽然被刘邦封为齐王,但是其民心尚未归附,国内也亟待建设,再说韩信也称齐人狡诈,反复无常,因此齐地也并非是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第四点:韩信的政治谋略太低 韩信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其政治谋略太过拙劣。我们举韩信攻齐和韩信被杀的例子就能说明。 在攻打齐国之前,刘邦派遣郦食其去说服齐王来归降。本来刘邦是不报希望的,但是郦食其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齐王归降,并给齐王保证,如果汉军来攻,那就杀了他。韩信也当然得知了这个消息,也准备放弃攻打齐国,但是谋士蒯通却说:“汉王给你的命令是攻打齐国,虽然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降,但是你要是不攻打,那么你不就是违抗汉王的命令吗?”于是韩信便听从了蒯通,发兵攻打齐国。此时的齐国已经放松了戒备,所以韩信很快就攻下了齐国。 韩信评定齐国之后,开始得意洋洋,他居然派人告诉刘邦说,齐人多变,为了稳定齐国当前的局势,请求刘邦能封自己个“假齐王”。刘邦得知韩信要称王,气得直跺脚,但是想一想自己还不能和他闹僵,于是便说:“大丈夫就该做个真齐王,怎么能做假齐王呢?”于是便封韩信为“齐王”。当然了,这件事也让刘邦对韩信产生了猜忌,也为最后韩信的死埋下伏笔。 刘邦当皇帝之后,开始通缉钟离眛。因为钟离眛和韩信交好,于是便逃到了韩信家中。后来韩信被人举报早造反,刘邦不敢派兵攻打韩信,于是便假装宣称要巡视出游,要求诸侯到指定地方相会,钟离昧劝说韩信不要去,结果韩信竟然杀了钟离昧,带着他的人头去邀赏。韩信到后就被当场抓住,被贬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计划假传命令,释放奴隶和囚犯,准备攻打皇宫。但是没想到的是,响应者陈豨,却因家人举报,导致其计划泄露。但是吕后也不敢直接发兵攻打韩信,于是便采用张良的计谋,假称刘邦战胜了陈豨,要求大臣们进宫祝贺,韩信竟然也相信了,于是便随着众人进宫,结果被吕后所杀。一代英杰也从此画上了记号。 综上所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假如韩信真的自立为王,那么也只能形成短暂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的结果是项羽率先灭亡,紧接着就是韩信,刘邦则会成为最大的胜利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