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四个字通会了,书法就到了最高境界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而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架构形体,在这种架构下想要表达出最富有生命的艺术,则还需要有神采的支撑,因此,可以说,书法想要有更强的生命力,就必须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感染力。 形神兼备这个词是很容易理解的,书法既要有形的一面,更要有神的一面,形是具象的,神是抽象的。就好像一个人一样,肉体是人的具象,灵魂、精神、气质是人的抽象。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比如我们看到的玉雕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虽然玉不是人的肉体,但在玉师手下,把玉雕琢得惟妙惟肖,是因为玉师在塑造'形'的时候有精准的功力,与此同时,又能准确地把握所要表现的人的思想和灵魂,如此以来,这个作品就赋予了生命之感。 书法也是一样,它虽然是抽象艺术,但人们在书写中却按照一定的书写规矩来表现出'有形'之美,并且作为书写者还要给作品注入自己的认知、情感、学养等,使之有了'神采'的感受,这就是书法的两个组成部分:形和神。书法之所以成为最高艺术,难就难在它的神采上了,一般情况下,对于形的认知、获取并不是很难的,只要用功数年,就有了'形'的书写能力,但是,神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和实践。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形的获取形是书法的架构,在人们学习书法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形体结构,通过书法的形,很容易让人看到它的出处、用笔和技法能力。形的获取是根据临帖所得,从幼儿园起,老师就教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写法,对于书法而言,想要获得好的字形,就必须通过临摹来实现。书法的临摹主要是获得点画的写法、结构的搭建以及用笔的方法,在点画和结体层面上来讲,这个是不难的,但难的就是用笔之法,虽然古人讲'用笔千古不易',但对于毛笔来说,这个习惯不同于古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用惯了硬笔,在认识了汉字以后,才去学习毛笔书法的,所以在书写上总是有'不习惯'的问题,古人的用笔习惯是一开始就有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就有了一定的差距。 用笔既然是不变的道理,那究竟什么是不变的?书法是由线条来表现艺术之美的,从这个道理上看,书法的线条就要求中锋行笔,这个好处就是使线条更加浑厚、有骨力,为了得到这样的效果,古人又提出了'筋、骨、血、肉'的说法,也就是让书法的线条更具生命力。最早提出'骨力'一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王僧虔,他认为有骨力的书法才是真正的'工夫'。 另外,字形也有形变的问题。所谓形变,就是指在临帖后要形成自己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是融合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临摹王羲之的字,而且功力很深,随便一写就是王羲之的,那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王羲之的,而不是某某的,这就是所谓'自成一家',人们都不愿意去做'奴书',都想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临摹只是从中取法,而不是与原来的一模一样,这是后期的结果,但对初始者来说,一模一样是必经的一个过程。 书意的获取既然书法是由形和意构成,那么意则是书法的精神层面,想要从意上获取一些东西,这是非常难的,有时需要一辈子来完成,这就是所谓'人书俱老'。如何理解意?还是如现实生活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有的朋友是值得一辈子结交的,因为这些朋友他们有很好的人品,不论学识、做人、做事都值得人去尊敬,也就愿意和他结交一生了。书法中的意,其实也一样,是书写者人品、道德、修养、学识、阅历、境界、思想、涵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作品中融入了这些才会显得更有意味。为什么年轻人的作品不完全具备这些,就是因为太年轻了,他们的人生经历、阅历、胸怀、气质都尚不健全,而此时的作品中也就自然缺乏这些内容了。 把'意'写进书法中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只有人们在自己内心种植了这些因子,并且在具备了书写能力后,这种状态才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有时想摆脱也不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的意思,书写习惯也会成为一种本能,有了本能的能力后,书写也就是一种自然习惯了。 '形'和'神'是书法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完善,片面地追求某个方面,书法也是不完美的。有的人注意了'形',一再强调'形'的美或是完整,而不能把个性的气质'灌入'到作品中,那只是一种'形体美',并没有内涵和气质,相反,没有'形'的支撑,一味地强调神,也是一种缺失,因为让人看了感觉还是缺乏书写功力。因此,在书法中最理想就是'形神兼备',既有'形'的结体,又有'神'的内容,这样的作品才是受青睐和欢迎的。 在古代,文字不仅是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也是书法欣赏的载体,先贤们或是文人雅士们在'余事'上并没有放弃艺术的追求,而是一代代探索、一代代追寻,从书法的沃土里找到很多有'意味'的趣事,让书写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文化。虽然只有'形'和'神'两个字,但它们却有着无法走到尽头的艺术殿堂,是深奥、是深邃,只有书法家们才能体会的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