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画派·鉴赏】著名画家李文信作品欣赏

 h0ping 2019-01-22

李文信先生是全国著名画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川美中国画教学体系奠基人之一。他曾毕业于正则、杭州艺专,师从呂凤子、潘天寿等大家,早年以善长人物画著称,作品《高原的早晨》、《同窗共砚》等系列作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八十年代他转向山水画,并多取材巴山蜀水,创作了大量恬靜山乡气息的山水画作品,为人称道。他隽秀的李氏风格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李文信先生热心参与画会活动,并以他卓越的艺术和谦谦君子风度获得画会同道的尊重,都称他为“李大哥”。 画会推出李文信先生的部份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以回顾他的人品和艺术,对后輩画家会是很好的借鉴。

2003年 拍摄于成都清水河畔

李文信简介

李文信(1927.8-2006.3.17),又名李涛。四川双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重庆国画院副院长。1941年起相继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50年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员,1953年始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是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

他曾受教于吕凤子、潘天寿、诸乐三、傅抱石等大家,擅长人物、山水。他集诸家之长,勇于创新,自成一体,他的画面构图别致,笔墨清新,平淡中显奇趣,富有巴山蜀水浓郁生活气息。从艺50余年,其凭借卓越的才能和不懈努力,确立了个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他的作品亦产生较大影响。

他的人物画《未来日子更美好》、《修好农具入公社》、《同窗共砚》、《高原的早晨》、《大渡河上》等一大批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全国性重要展览并有获奖,多幅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等国家级艺术机构收藏。

他的山水画《新篁》、《枯藤老屋夕阳斜》、《东方破晓》、《新绿》参加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其中《新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新绿》获关山月艺术大奖及终身成就奖。2004年《野壑惊凫》获艺术成就奖。

他还曾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绘制巨幅山水画《长征》和《大渡河上》。

出版个人作品集:

《李文信作品选》(1981年)

《李文信画选》(1990年)

《李文信画集》(1994年版)

《李文信新作选》(1996年)

《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作品集——李文信画集》(2001年)

《李文信画集》(2004年版)

《李文信画集》(2013年版)

《青山依旧在——李文信中国画艺术》(2015年)

1987年2月14日河山画会在汕头正式成立李文信与诸友在海滨合影留念

1992年李文信先生在重庆红岩纪念馆留影

1995李文信先生在西岭雪山写生示范

1997年7月李文信与河山画会部分画家在深圳聚会

1997年李文信与夫人蔡美蕖在北京首都人民医院看望艺术大师何海霞先生

1998年李文信先生与河山画会诸友在无锡聚会

2001年河山画会诸友在李文信画室

作品欣赏>

《高原的早晨》

李文信

1954年

纸本45×60CM

《摘桑叶》

李文信

1957年

纸本59×109cm

《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

李文信

1958年

纸本90×160cm

《同窗共砚》

李文信

1987年

纸本68×136CM

《人物写生》

李文信

1980年

纸本45×67CM

《蜀西山丘》

李文信

1990年

纸本68×68cm

《蜀西山丘》局部

《古树老舍》

李文信

1991年

纸本68×68cm

《古树老舍》局部

林木《行吟自然 品味人生——读李文信先生的山水画》节选

李文信先生的笔墨很美,但这是一种与造型相生相发的意味,不是传统文人画的以书入画,不是中锋用笔那一套路。这位从写生中走来的山水画家,在传达自然山水丰富形态变化上,已练就了与其形象塑造相生相发的笔墨语言图式。文信先生讲究笔形。这种笔形是在描绘自然山川丰富形态时自然产生的形态上的复杂变化。对象之壮硕如树干,可用凝重厚实之中锋;丛树寒林枝柯婀娜则用笔秀俏活泼;枝叶散乱用散锋相宜;岩石峭拔可用侧锋表现;野果着枝不妨以点点之;而丛林幽深,多用重墨相积;林壑参差则以破墨为之......文信先生执着造化之时,亦是他笔墨变幻精彩之处。当然,这并非文信先生的笔墨被动的服从自然,亦如他结合自己的意境时那种自由灵动一般,深知形式奥妙的画家,亦随时根据画面形式的需要,自由的调度笔墨关系。他可以在一片灰调子的墨象之中穿插以树干、石块或其他深色调物象的重墨之块;或在块面为主的画面辅以藤蔓、细枝,一潇洒的线条相破;尤其是他那些以衬留手法而出现的密集浓墨点块,更在中国山水画领域图式语言中呈现独特的个性风格。李文信先生以他独特的观照自然的方式和审美情趣,为中国山水画开拓出一套全新的图式语言。

文信先生在优美的自然中徜徉,在艺术的创造中漫步。半个世纪以来,他向一个在自然中行吟的浪漫诗人,引领着我们去品味一处又一处自然之妙,一个又一个生活之美。在艺术似乎已愈益丧失其与美与生活联系的今天,文信先生的艺术就弥足珍贵了。

《家山树后动我情》

李文信

1992年

纸本68×68cm

《家山树后动我情》局部

《四月南风》

李文信

1993年

纸本68×68cm

《巴山红叶》

李文信

1993年

纸本90×97cm

《朦胧春色》

李文信

1994年

纸本90×96cm

《雨后新竹湿淋淋》

李文信

1994年

纸本136×136cm

《观瀑图》

李文信

1995年

纸本90×96cm

《秋山雨歇残阳似火》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90×122cm

《晋柏》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90×122cm

《晋柏》局部

王林《表现性与形式美——李文信中国画创作说略》节选

我无从判断李文信先生放弃人物画创作的真正原因,他本来是川美最早的乡土题材画家之一,画过很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布依族生活的作品。也许是先生不愿再为形势所驱,也许是因为对故土家园的乡情,也许是川美中国画教学之需。他是人物、山水两个领域的研究生导师,这在全国美术院校中是比较少见的——我能够推测的是李先生对形式探索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流露在他的人物画中,更在他后来的山水画创作中得以充分释放,以至在其花鸟、书法、篆刻等等作品中继续发挥。四川美院历史上有一件被人遗忘的事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召开过三次关于艺术形式美问题的研讨会,其中李文信他们这批中国画家就提出并参与过。在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年代,这可不是小事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史上,把艺术形式美单独提出来加以讨论,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先生之所为,人们并不知道川美在二十年前就有过动作。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李文信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从人物画转向山水画,都让人深感佩服。年过半百,不随时尚,从一个自己熟练把控、成就斐然的领域,转向另一个积淀深厚、难以突破的领域,如果没有勇气与自信,没有能力与功底,恐怕是做不到的。事实证明,李文信先生的华丽转身,成就了四川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之双雄:李文信与冯建吾在山水画风格上形成的不同张力,成为四川美院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最值得研究与承传的艺术成果。

《双飞清音》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90×120cm

《双飞清音》局部1

《双飞清音》局部2

《彝家村寨》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90×122cm

《剑门山中》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90×96cm

《宁河古镇》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68×90cm

《宁河古镇》局部

《欲晓图》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68×90cm

《溪山春晓图》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96×400cm

《蜀土颂》

李文信

1997年

纸本90×120cm

《禅林后院》

李文信

1998年

纸本90×96cm

《春晖融融驻鸟声》

李文信

1998年

纸本90×96cm

《春晖融融驻鸟声》局部

唐允明《李文信的山水画与自然美》节选

艺术家创作的每一过程都是其审美活动的特殊过程,李先生作品不衰的魅力在于他高度的审美修炼,建立在他较强的形象感知能力与绘画经验之上。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到画面的意境、形象与笔墨的营构,都体现出他对审美对象的主动把握,他追求的自然美是当代的美。笔墨当随时代,画家只有亲近自然才能有新的美感发现。李先生与许多前辈大家一样,极其重视现场水墨写生,他通过这种高难度的写生形式选择、发现,抓住最打动人的结构形态和元素,寻找水墨感觉,并独创地形成各种表现技法。我曾较多地随李先生外出写生,领略过他高超的形象选择和组合能力。他不是被动地去描绘对象,而是一切为我所择的主动形态。不为眼前景物所囿,边写生边创意,眼中对象多要美化处理,东山西树,好看的形象都可以移植到画面,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在常人看来难以成画的景象他也能妙笔开花,将对象的美感,意境强化得淋漓尽致。

李文信先生作品中的秀蜀憧憬与丰富笔墨,均出自他毕生的登山临水。在给予他无尽乐趣和创作灵感的巴蜀 ,无处不留下他的足迹。到古稀之年,他也未减其贴近自然的热度。李先生晚年移居老家双流,创作了无数精彩的山水画精品,使人有幸领略这位山水画大家作品中的自然之魂。他作品中复杂的形象构成和繁密的笔墨表现,产生了较大的地域影响;他积累的丰富写生和创作经验,成为四川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系统的根基;他亲近自然的情愫,无上追求美的理念,影响着无数后辈山水画家。

《春江渔吟》

李文信

1998年

纸本68×68cm

《寒山落日》

李文信

1999年

纸本90×96cm

《岁寒图》

李文信

2000年

纸本90×96cm

《初霜图》

李文信

2000年

纸本90×96cm

《芦洲渔家》

李文信

2001年

纸本90×96cm

《清江晨曲》

李文信

2001年

纸本97×180cm

《寒池聚霜》

李文信

2001年

纸本90×96cm

《芦洲渔家》

李文信

2001年

纸本90×96cm

《芦洲渔家》局部

《丛山日练》

李文信

2002年

纸本90×96cm

《霜木萧疏》

李文信

1996年

纸本68×138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