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无数春秋的春秋寨

 e城邦 2019-01-22
李寂荡

许多汉语语词,平常使用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也难以一一知其所以然。考究起来,才发现其来历源远流长,颇有意思。譬如,“荆楚”这个词。这次来到襄阳,置身于荆楚大地,才好奇“荆楚”的由来。到了襄阳南漳,走在一条山路上,当地一位知识渊博的专家指着路旁一株植物说,这就是荆,听了他的介绍,我们对荆楚一词,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由长江流域三苗部落发展而来,“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第六·海外南经》)远自商代,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

襄阳是一个南北相汇、东西交融的地方,所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文化形态如此,地理形态也是如此,一市之内,既有中原的丘陵平原地貌,也有南方山区的地貌。南漳显然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葱郁的草木掩盖下是白色的岩石,四处奇峰林立,壁立千仞。这样的地质景观,对于来自喀斯特王国——贵州的我是无比亲切的,某一瞬间,我感觉似乎回到了贵州的大山里。

襄阳之行是早就确定的行程,此行时间较长,访问的地方也较多,每日行色匆匆,见识了不少山川和古迹。我临行前遭遇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深感人心叵测,世态薄凉。加之感冒,襄阳之行数日,头脑昏昏沉沉的,颇觉辜负了襄阳这片大好河山。其中一日,要去的地方叫“春秋寨”,从未听说,不自觉地猜想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提起“春秋”,自然联想到“春秋战国”的“春秋”,四季中的“春秋”——一个时间的概念?这个寨又是什么样的寨呢?心底颇为疑惑。这个春秋寨位于南漳县的陆坪村,倒是“陆坪”二字让我记住了,因为我老家有一个乡镇就叫“陆坪”,完全一样的字眼——只不过这里是一个村,所以感到些许亲切,脑海里不自觉地浮过在老家陆坪镇的些许往事。

到了寨前,水泥院坝上正进行着高跷表演,表演者身着鲜艳的红黄相间的表演服饰,表演感觉是程式化的,有条不紊,相信表演者一定经过了多次的演练和演出才达到这样一种默契。表演者多是五六十岁的老者,还有几位妇女儿童,老者表演时的表情颇为严肃认真,而小孩是亦步亦趋,处于跟随摹仿的状态,有小孩的加入,让人感到这项民俗,或者用时下流行的称谓——非遗后继有人。在这里,情况估计与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青壮年都进城务工了,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表演的队伍自然只能由这些人组成了。让我惊叹的是,老人的表演,踩着高跷,两人托举一个人到另一位的项部,项部负重的老人仍然可以自如地表演,或者,一老者躺在地上,另一些老者则踩着高跷从他的腹部踩过,之后躺着的老者腾身而起,毫发无损,又悠然地继续他的高跷表演。老者们身体瘦小,但很结实,颇具巴人的特征,或许,他们就是巴人的后裔。

一进入陆坪,远远地,你的目光就会被一个景象所吸引:一尊高大的武将塑像立于山崖,武将左手捋须,右手持刀,刀是青龙偃月刀,身材伟岸,一身凛然浩气,一看就知道是关云长,因为这塑像就是在《三国演义》连环画、电视剧、门神年画中关羽一贯固有的形象。关羽迎风站立于绝壁之上,山下正是一湾碧水,真是“如临深渊”,但他绝无“战战兢兢”。我心中颇为纳闷,在这大山之中,为何要竖立一尊关公像呢?原来,春秋寨便是因为关公在此读《春秋》而得名。春秋寨位于这尊关公像的对面,依山脊而建,颇像一段“长城”,的确,与“长城”一样,春秋寨曾经也是具有军事用途的,其功用也类似于福建的土楼,既是防御性的堡垒,亦是特殊时期的民居。在这点上,也像明朝的屯堡,居民是平时耕种,战时参战。在贵州,就有几处保存完整的屯堡。屯堡人身着异样的服饰,不明白的,还以为是少数民族,实际上是明朝的服饰。可以说,屯堡是明朝民俗的活化石。

春秋寨所在的山倒不高,但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春秋寨都是石块砌的屋子,有的是卧室、有的是仓库,有的是客厅,有的是厨房,有的是教室,有的是牛厩或马厩,屋顶一律不见了,屋顶是茅草盖的,抑或泥瓦,或石板,不得而知,仿佛一夜之间,屋顶被一场大风刮走了,屋顶下的人,老人,孩子,壮士,书生或武将,仿佛也是一夜被大风刮走的。这是怎样的一场大风啊?这是时间的大风,从未停止对人世的吹拂。有一天,我们这些参观者也会被这场大风刮跑的,刮得无影无踪,杳无音讯。可能是客厅,也可能是卧室的房间长出了杂草和树木。有一间屋子,塑有关羽挑灯夜读的塑像,捋须,凝眸,沉思,后面站着永不知疲倦的周仓和关兴。而有一间屋子,摆放着两排桌椅和一个讲桌,显然这里是一间教室,曾经的私塾,只是,教书的先生和读书的孩童不知跑哪儿去了。此刻,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听见的是山野暮夏知了懒洋洋的鸣叫。

春秋寨是石头寨,这儿是喀斯特地质,草木之下是坚硬的岩石,建材自然是就地取材,这里兴建规模如此庞大的石头寨自然是与这里丰富的石材资源有关。石头有的巨大,很难想象在生产条件简单的时代,是怎样开凿,搬运和堆砌的。我想起寨门前表演高跷的老者们,他们的先人一定是强壮有力的,而这里的民风一定也是剽悍的,所以才会建造出这样的石头寨,也才会有屡攻不破的奇迹发生。石头寨蜿蜒在山脊上,已无人间烟火,在如水的岁月中,铅华尽洗,呈现出石头坚硬朴实的面目。残垣断壁,呈现出岁月的沧桑,沧桑或许就是时间的面目。

春秋寨又名青云寨、陆坪寨,相传东汉末年关羽曾在此山苦读《春秋》,后人在此建春秋楼和关帝庙以示纪念,春秋寨就此得名。古寨呈线型布局,长五百米,现有寨屋遗址150多间。系襄阳市最大、亚洲第二大古山寨。

春秋寨在历史上曾几度兴废,经过古兵寨与民寨的多次转换,明朝后它成了周围望族邓家的家寨,也有与邓家世代联姻的至亲如张家和柳家的建筑,这里看到的石屋当年最低为二层建筑,寨民一般白天在一楼生活、活动,夜晚在二楼休息。当时每家盖一间,条件差的弟兄合盖一间,盖楼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全部由山上的石板砌成,房顶最早为石板、栎树皮、茅草搭盖,后来演变成了瓦房。

一代又一代人远逝,一代又一代人降生,朝代更迭,春秋寨寂然无声,风云变幻,只是在其上投上一道道影子,春秋寨依然静静地卧在山岗上。真是,春秋寨,历经无数春秋,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