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阴县东北边陲岱崮镇
走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时已接近黄昏,回到垛庄镇那所小旅馆街灯已经亮了,两瓶啤酒,两盘炒菜,自酌自饮,一种闲适、欣快感涌上心头,颇有点李白写的那几句: “独饮一酌酒,举目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一夜睡得很好,一觉睡到天亮,在清脆的鸡叫声中醒来,透过窗户东方山头背后泛起了红光。院子里几棵梧桐、洋槐树枝叶繁茂,树枝间的几只小鸟跳来跳去,一群蜜蜂在几棵杏树怒放的白色花朵间来回穿梭,四月的晚春总是这样迷人,这是一出静谧、有散发着植物芳香的自然空间,就要出行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 汽车折返向西北方向的蒙阴县城驶去,界牌、桃墟两镇从窗口闪过,距离蒙阴城区不到20公里了。按照当今游客的旅游线路,一般是在蒙阴县城换成到蒙山风景区的汽车,也就是二三十分钟的路程,但是这些年来我并不想去游赏这些车辆拥挤、人头攒动的有名的风景区,因为在我国大部分风景区其格局、造型、风貌几乎是惊人的一致,无非就是古树、巨石、花草,尤其是那些由人工栽种的花卉、树木,还有那些间距相等的园林苗圃、那些夸大其辞的解说和商业广告,已经把“自然”人化了,有的甚至是糟蹋了,说起糟蹋也不尽其意,这些被“人化的自然”在虚假中还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矫情....。如果在这类虚假矫情中呆的时间久了,就很想到那些人烟罕至的原始森林、到那些很少踪迹的山峦荒漠去欣赏错落的苍翠或者大漠孤烟。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心理呢?在过去的多少年里我一直百思不解,直到前些年我阅读了李泽厚先生关于“人的自然化”审美后才多少领略到人类对“自然美”---“故土情”那种对家园回归向往中所生成的的隐秘审美心理机制。长时段的城区生活把本来外在自然界那种杂多、变换、错乱、无序的自然空间获得整理、澄清和安顿,于是多样化、异质性的生活空间被抽象为均等化、同质化空间,从而建立起秩序的基本形式。当我行走在城市街区的时候,无非就是在那种规整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道路上----比例、均衡、对称和节奏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机械表演。这也是人们越来越厌倦城市生活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对城市秩序的“叛离”,驱使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离开了喧哗热闹,空气污浊的空间秩序而追求那种红花绿草,名月春风,而且还专门去那些激流滩险、荒林野漠。这些没有改造过的荒凉的风景,奇山怪石的狞厉、大原荒漠的空旷、绿树青藤的错落反而激发起美景的壮丽.....,就像是昆明石林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越是以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收获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我的这次出行就是在这类审美心理的支配下趋向那些自然的、原始的偏僻村庄、小镇和人烟罕至的森林荒原。 从蒙阴县城下车后没有停留,几分钟后就换成了一辆驶向该县最北部的一个乡镇----黛崮镇,据蒙阴官方的宣传材料上介绍,这是全国最美的100个乡镇之一。 北行的汽车很快就行驶在连绵群山中的弯曲公路上,这是一条通向沂源县的s234国道,虽然是在这样深山中的道路,但路况相对较好,汽车在忽高忽低的公路上越过一个个高坡,翻过一道道山岭,窗外的杏花开始飘落了、桃花正在盛开,尤其是大片大片的桃花园从窗口闪过后还是接着一大片桃花。但是一路山岭间的植被并不好。同座的一位老农民说,若是在往年满山早已变绿,但是今年春季没有下过一场透地雨,就连春草都没有长得往年那样高。一路很少看到山坡上劳作的农人,除了放牧的羊群外,整个山区都是静谧的,公路上偶尔有几位老人孩子迎面闪过外,很少看到其他行人。可以判断:当地的中青年人到外地打工去了,剩下来的只能是年龄段的两极群体。 从公路标示的指示牌子上看到前面就是野店镇,“野店”这个洋溢着素朴、自然的符号很值得下车领略一下这个野店的自然风光,但是时间已不允许了。汽车向右拐了一个弯,接着又继续向北行驶,距离岱崮真不远了。汽车在路旁停下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群山中的小镇 相比前一站的垛庄镇规模要小一些,但这里却有着其他乡镇所没有的先天因素:第一眼的感觉就是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一条小河和一条公路从镇子中穿过,周围都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半山坡一下都绿了,山的上半部有的地方裸露着黄褐色岩石,远看大部分山头有的是一大片、有的是散落的点点的青松。 还是按照到每个乡镇驻地生活的程序:先是住上一个旅馆,再购买一张当地的地图或者介绍当地风景名胜、土特产品的小册子,这些从不同视角对这处乡镇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的介绍,就基本上掌握这处陌生地的概况,像很多类似乡镇的介绍一样,语言格式是重复的: “岱崮镇位于蒙阴县东北部,东与沂水县接壤,北连沂源县,西与新泰市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先进。全镇总面积180.7平方公里,耕地5万亩,辖46个行政村,5.3万人”。 说到自然气候是的这样的“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宜人。全镇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总面积18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万亩是一个以果品生产为主的农业大镇。境内平均海拔5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日照2469.4小时,日照率为55.7%,年平均降水量782.4毫米,无霜期174天”。 接着就是对当地经济状况、产品和地风风味的宣扬: “ 以蜜桃、花椒、香椿、畜牧养殖为主的农业八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岱崮镇昼夜温差大,地下水位低,光照充足,无污染,最适合蜜桃生产。截止目前,全镇各类经济林面积已达10万亩,其中无公害蜜桃8万亩,年产优质蜜桃2亿公斤。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华蜜桃第一镇”称号” “白厂丝、玛钢管件、花岗岩开采加工、绒毛加工为主门类较为齐全的民营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效益有了显著增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家。金盛制丝有限公司生产20/22D等规格的白厂丝120吨,产品质量达到4A级,主要出口韩国、美国、日本、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岱崮镇立足该镇独特的岱崮地貌、丰富的经济林木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三大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果品营销和休闲度假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岱崮镇之所以被列为全国最美的100个乡镇之一,主要还在于它的山水地貌,这也是近年来各地游客到此旅游的主要吸引,在小册子的介绍中有这么一段话: “沂蒙山区素有72崮之称,蒙阴县有36座,而岱崮境内就有南北岱崮、大崮、龙须崮等18座之多。这种奇特的地貌地形,成为一大奇观,远远望去,山崮相连,郁郁葱葱,风景极为秀美。岱崮,因站在崮顶可远眺泰山,因此得名,卢崮像朝天的锥子,龙须崮像传说中龙的须子,油娄崮像盛像老人状的老人崮,有獐子经常出没的獐子崮,另外还有大崮、透明崮、梭头崮、水泉崮、安平崮、柴崮等多个山崮。群崮耸立,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并且每一个崮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特别是被专家誉为的“岱崮地貌”,并被列为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的中国又一重要的造型地貌类型”。 看来,该镇主要还是以岱崮地貌、丰富的经济林木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三大优势,构成了中国最美100个乡镇的内涵。 “全羊汤”、“炸山蝎”这些在岛城价格不菲的菜肴,在这里只需一半的价钱,此外还要了一盘松蘑炖小鸡,中午饭吃得津津有味。接着酒兴,沿着一条崎岖小路登上了镇子附近的一座山坡。 在山坡下可以看到附近农民种植的一些蔬菜,再往上就是散落在梯田间一块块不大的麦田,在春日明媚的阳光下,枝叶耷拉了,如果继续无雨的话,不等抽茎秀穗也就可能干枯在地里。这就像我所在临朐县南部一个姑姑说的那样,在山区遇上干旱年份农作物颗粒不收。林果蔬的种类很多,桃树、杏树、李子树、山楂、柿子树和板栗树,虽然遭遇着干旱的折磨,但是还坚挺着点缀着晚春的风光,沿路再往上走,路边梯田里就没有什么农作物了。梯田的外缘是刚刚冒出绿叶的花椒,地里种植的还是果树,或者少量的中药材。翻过一处山坡来到一处两山之间的低洼处,远远看到数个土堆上的花圈和五颜六色的彩带,不用说这里是一块墓地,清明节刚过,扫墓留下的痕迹在这座大山里格外扎眼。我观察了周边都是清一色的果树,桃树、杏树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种在坟墓周边形成一大片“绿洲”。“天然的墓园比起城里人花上几万元买的那几平米墓地好多了”!我默念着“如果葬在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喧哗热闹,真是一块世外桃源啊。”沿着这条通向山顶的路继续向前走,再往上路边的陡峭了,有时不得不扶着路边的巨石艰难攀登,爬上几块巨石,在碎石间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树下有一块很大的石板,此时我坐在这块石板上点燃一支烟眺望着远处。 晚春的西南风吹来,偌大的群山竟然没有一人,在这处没有车辆、没有行人,甚至没有一点声响的群山里,只有果树、青草、巨石和说不出名字的灌木丛,周边的地块都被废弃了,就连留守在附近村子的老人和孩子也不再往返这些在过去几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营的土地上。不用说,这是在一个农民工进城打工时代,经过仔细计算价值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你看连村子里的人都很少来到的地方,我这样一个城里人却走出几百公里路,沐浴着乡村四月的绚丽春光。 再有几步远就爬到山顶了,也不知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劲头,一步步登上了高山之巅,放眼远处,群山连绵,那种弥漫的雾气像不规则条带状有厚有薄把远处山坡、山沟的村庄笼罩。静悄悄自然空间,哪怕是微弱的声响就显得那么清脆、还有那种小时候对熟悉声音的亲切。几声鸡鸣、几声狗叫,来自山下那个不远处绿树成荫的村庄。此时我抬起头来,为蓝色天空飘动着几块像雪白面团状的白云,俯瞰着从山下出发的这个小乡镇,哪条银带般的河流向远方伸展着,消失在迷雾里.......。 又是一个黄昏时分,沿着走来的那条小路走下山来。 旅馆单间床位一夜三十元人民币,双人间一床位的20元,三人间一床位只有10元,但是住的旅客并不多,晚饭后大部分房间是漆黑的,我来到院子里,看到那个收款的老大爷一人坐在马扎上抽烟,走进一看他吸的那支烟和我手卷的旱烟是一样的。他主动向我打招呼: “吃过饭了吗”?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当把吃过饭当作问候时,可见中国人对于吃饭的重要性是多么重视,以致沉淀为一种民族“无意识”。 “您好!”,在我应答的同时,他指了指跟前另一个马扎子示意让我坐下来。 “您不是本地人吧,从哪里来的”? 当我把来历简要说明后,我也点上了一支旱烟,他有些惊奇的看了我一眼说“你抽得什么烟”? “沂水绺子烟”,在坦埠买的”。 “我也是”,它扬了扬手中的烟说,“这烟劲头大,现在年轻人是不抽的”。相同的旱烟,相同的年龄无意拉近了闲啦的距离。 “这个岱古镇真是个好地方啊,绿水青山,果树飘香,物价便宜,交通方便,没有污染,住在这里真是世外桃源”。 他喝了一口水说:“这几年不错啊,旅游的多了,每年县里在这里组织桃花节,来不少的人,前几天刚结束,旅馆都满了。水果也比过去种多了,价格也提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但是这么好青年人也不愿意在这里住,大部分到县城和外地打工去了,人口越来越少,不过外地人来的多了,有的城里人在这里还买了房子,打算在这里长期过日子呢”。 此时,我也随和着:“是啊!是啊!年轻人都想到外面闯一闯,不过人老了总想再回到家园”。这时,想起了作家钱钟书的一句话“外面的人总是钻到城里去,而城里的人总想跑出来。看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 “我刚才上山看了看,发现种植的小麦就是那几块不大的地,咱们这里不种粮食啦”? “早不种了,有的人家种几块小地的麦子就是个乐趣,也不靠这吃饭。”,此时他“哎”了一声说“我种半辈子的地,每年这个春天就到山上挖野菜,摘树叶子,只有到了改革开放,咱庄户人才吃饱了饭。现在想想,还是改革开放政策好,先是分田到户,接着就不再搞什么“以粮为纲”了,什么挣钱就种什么,做买卖也不限制,你看,咱这里有山有水有果树,风景又好,这几年旅游收入一些户都发财了,我开的这个小旅馆也挣钱了”。老汉越说越高兴:“我有二个孩子,大儿子是大学生,在济南毕业后安家了,老二就在镇里开了个石材加工厂,每月挣的钱比大儿子还多。现在啊,不愁吃,不愁穿,比起人民公社时期不知好了多少倍......”。 看来,农民认识事物的方式就是经验直观,实打实,没有半句假话,当然也说到我的心坎上。于是我就接过话题说: “本来,因地制宜是农民种地的常识,在不长庄稼的地里种庄稼或者种蔬菜,即便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老天爷也不会让咱们吃饱饭,在这样的深山地区,应该扬长避短,把最适合于经济发展的产业兴办起来才能发家致富.....”我说。 我的这段话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接着说“是啊!是啊!在那些年,咱这里开山造地,一直把地种到山顶,一年到头挑着一担粪或者两桶水,但是来到旱年头,就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人过了60岁就老得不像样了,活得70岁的就是“古来稀”了。现在寿命都长了,70岁、80岁的有的是......”他指着山坡的树林说:“还是现在政策好,鼓励劳动致富,种粮食现在还有不贴,活了这大半辈子满足了.......。” 不知不觉就这样闲啦到晚上九点了,道谢后我回到了旅馆的房间后对刚才的对话不断回味着,思绪连篇......。 从古至今的农业生产就其组织形态而言,它主要是以家庭伦理关系所维系的,即便是现代化的大农场,其劳动者的组合方式也是以雇主家庭成员为中心作为主导一方,而另一方就是外来的劳动力量。家庭本位并不只是体现于家庭成员关系,也可几家几户的联合形式。这种灵活多变的小规模劳动组织,凝聚凝聚百年劳动智慧、也是激发劳动热情的力量根基......。种地就是种地,他需要的是那种商业精神的计算和素朴的实事求是原则。更不能摆出与自然界“斗争”的姿势,祖国的哲学文化主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既然要向大自然所要什么,就要爱护自然,呵护自然,在长期的“对话”中,实现和解,顺应自然规律,都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的利益而各得其所.......。 透过窗户只有镇子中心那条大街上的几盏路灯发出微弱的光,遥望远处的群山漆黑一团,夜,静悄悄,静悄悄,本来就算不上沸腾的白天,连接着的还是那种寂静还有那种说不出的空灵,这是在沂蒙山腹地深处的一个夜晚,这时的人们还没有那种热闹的夜生活习惯。本来的“日出日作,日落日息”就是农业文明生态,如果把它大颠大倒,一些现代文明的疾病就会趁虚而入。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