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人生

 太乙ocwfrzeutj 2019-01-22
一半人生\耶生
2019-01-22 03:18:16大公报

  近日,潮流兴ten years challenge,找回十年前的旧照,跟现在对比,看看有什麼差别。

  十五岁回看五岁,那几乎是岁月另一端的陌生人,眼神透着半点无知和一点好奇;二十岁回看十岁,那是一副还未长大的身躯,但已依稀辨认出来的脸庞;二十五岁回看十五岁,眉宇间是自以为看透世事的一脸稚气,以及未经历人生沧桑的纯淨;三十岁回看二十岁,那是久违了的、几乎忘掉的衝劲和渴望;三十五岁回看二十五岁,看到脸上被劃上的第一道人生伤疤。

  从四十岁开始,这个“十年挑战”惊喜度大降。四十岁回看三十岁,那是大风霜看小风霜,还是风霜;四十五岁过后的回望,除了看那还未变老但已经初现老态的一张脸,连回忆也是雷同,工作稳定了,伴侣稳定了,有孩子的,倒会发现他们有更大的变化,但那是属於他们的“十年挑战”,不是你的。

  四十岁,人生走到了近一半,就有所谓中年危机。像韩寒最近填的一首如诗的词《一半人生》:“早告别青春/活成了别人/经历的时代/已如此陌生”。因为生活,没有人保证你能够如你所想的活到中年,你可能被迫做不喜欢的工作,你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跟喜欢的人在一起,生活得不满意,但有可能重头来过吗?可是你发现,你已经背负了很多不能放弃的人和事,只能继续向前走。

  即使人生变得成功,也未必没有中年危机。什麼都得到了,一个美满家庭,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像围棋走到尾盘,只要顺着局势,没犯大错,就能完美收官。可是成功人士在人生上半场总是很火很拚,他们能让自己安安稳稳的守住下半人生吗?他们甘於在六十岁的时候做“十年挑战”,看到那个五十岁的自己,就只是一样的成功,一样的幸福,一样的美满吗?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大卫.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义:一个生物学家的观点》一书中说,中年危机并没有心理学依据:“这是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轻鬆地把任何小变动和恐惧纳入其中。”也许我们都想太多,人生在哪个年纪,都并不那麼好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