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啥是佩奇?我们认为轻而易举的事,父母可能要拼尽全力

 青榄家长地带 2021-01-27


01

昨天,一段《啥是佩奇》的短片刷屏了朋友圈,很多人说这是“年度最走心短片”。

短片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在农村的爷爷接到城里的孙子电话说过年要回来,想要的礼物是“佩奇”,这个时候手机信号不好,电话挂断了。爷爷开始思考并在村里“寻找佩奇”……

我们在城市里像油条豆浆一样熟悉的佩奇,农村里的爷爷却并不认识,于是他开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找佩奇”的故事。

《啥是佩奇》无删减完整视频

建议WIFI条件下观看

为了快速找到佩奇,老爷爷先进行了一下常规操作,譬如查字典。

佩戴?配种?Emmm....就是没有“佩奇”!

那咋办,看看小卖部有没有?

或是问问村里的娃娃?用广播站的大喇叭喊一嗓子?请教请教精通棋艺的兄弟?

如此兜兜转转,懵懵懂懂,虽然每个人都给出了解答,但好像都不是孙子想要的那个“佩奇”。

诶?老三媳妇在北京待过,当过保姆,她肯定知道答案!

可是老三媳妇好像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只是粗糙地在地上画了个佩奇的抽象模样,简单提醒了两句:

小猪!红的!

长得就跟这个(鼓风机)似的!

于是,在老三媳妇的提示下,爷爷紧锣密鼓地开始制造“佩奇”……

叮咣叮咣,锯、锤子、电焊一齐上,只为了大年夜给孙子一个惊喜!

片子接近尾声时,我们都很好奇,老爷子到底有没有做出正确的佩奇?

所以当爷爷从红色布袋里掏出给孙子的“宝贝”,所有人都紧盯着画面屏住了呼吸……

粉色皮肤,吹风机一样的鼻子,两只眼睛长在同一侧——

没错!就是小猪佩奇本猪!

而且比小猪佩奇还要更可爱。因为这是老人用爱打造出来的佩奇。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那么深沉,孩子随意说的一句话,他们会记一辈子,孩子想要的东西,他们即使不知道也会想方设法去做到。

02

看完短片很多人眼角不知不觉湿了,有人看到了老人对孩子深沉的爱;有人看到了留守老人的孤独和寂寥;有人看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仍然存在的巨大差距;还有人看到了祖孙之间难以消失的代沟。

而我看完,除了感动外,还有一丝心酸。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爸妈的头发花白,我们认为轻而易举的事,父母可能要拼尽全力。

很多在我们眼中习以为常的“新鲜事物”,对父母来讲却是难以理解的存在。

他们会问微信是什么啊?语音功能怎么用?教教我怎么发红包吧?

可是我们面对父母的“幼稚”问题,总是会没有耐心。我们脸上的表情就和短片里,在老人拿出佩奇前,儿子、孙子、媳妇脸上的嫌弃和不耐烦一样。

前段时间一组让人扎心的聊天截图在网络热传,内容是一位老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

原来是这位老母亲不会联网,不会手机挂号,不会用音响,不会用扫地机器人,不会用电动马桶。

每次问女儿要么说“我在开会,不要发语音”,要么就不耐烦地说:“已经回答你800遍了。”

很多网友评论说:“看着好难受啊,爸爸妈妈问你事情,真的不能好好讲话吗?小时候爸妈教你怎么吃饭、怎么系鞋带的时候,是这个态度吗?”

实际上我却觉得这个女儿比一部分人都好,嘴上不耐烦,但至少都教了,而且教了很多次。

反观生活中,有多少人会真的耐心的教父母用手机,用智能电器。

专栏作者素素就曾经讲过一个自己对父母不耐烦的故事。

一天她正在加班,她妈妈突然打电话过来。

她一接电话就不耐烦地说:“喂,妈,又怎么了?”

“妈想分享个文章到朋友圈,你教教妈妈怎么弄?”

“我不是前几天教过你了吗?你怎么又忘了?我现在还有事,先不和你说了,回头再说。”

一个回头几个星期素素都没和她妈妈联系,有一天突然无意间打开朋友圈,看到她妈妈分享了她的文章,还说了一句:“女儿写的,我好几天才研究清楚怎么分享,大家看看。”后面是一个龇牙的表情。

素素说她点了个赞,默默合上朋友圈。心里酸酸的,想哭却没有眼泪。

父母们学习怎么发微信,怎么用智能电器,其实并不是为了图新鲜,而是为了能和孩子走得更近。

人老了最怕孩子不需要他们,最怕孩子嫌弃他们笨,他们老。

可惜我们做子女的却不能理解,不能包容。

《奔跑吧,兄弟》的前导演,西门君看完《啥是佩奇》这段短片后,讲了一段他和父亲的故事,父亲特意去查了最新网络用语,和儿子交流,虽然已经过时了,但西门君没有戳破,因为他知道那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即使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学得很慢,但是他们为了孩子愿意去学。可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教呢?

03

前几天看到一则很暖的小视频。一位爸爸在做蛋糕,旁边好奇的小女儿反复地问:“你在干嘛呢?你在干嘛呢?”

像个小复读机一样,至少问了七八遍。

爸爸则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在给蛋糕挤糖霜。”

最后爸爸问那你在干什么,小女儿撒娇地说:“我在烦你呀。”

爸爸没有生气,而是给了小女儿一个宠溺的笑。

如果时光倒回二三十年,我们也是那个小女孩。当我们刚开始学说话,认识周围物品时,父母一遍又一遍指着绘本上的动物、水果,重复地教我们“兔子,兔子”、“苹果,苹果”。

当我们开始蹒跚学步时,一次又一次摔倒,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扶我们起来鼓励说“别怕,宝贝,你是最棒的,快,快走过来妈妈这里”。

当我们开始上学时,连很简单的题目都总是出错,父母则不厌其烦地教了我们一遍又一遍

可是等我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却把这些都忘了。我们习惯把爱和陪伴都倾注在下一代身上,却忘了分一点时间和耐心给上一辈。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

因为父亲耳朵有点背,于是儿子回答了一遍,父亲又问了一遍。来回问了两三遍后,儿子有些不耐烦地大声说道:“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

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慢吞吞地走进屋里,拿回来一个发黄的笔记本。

那是父亲写的日记,记载着儿子的成长故事。父亲翻到25年前的一页,然后开始读出声来:

“今天,我带着乖儿子到院子里走了走。儿子看见树枝上停着一只鸟,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我告诉他,那是只乌鸦。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我,就这样反复问了25次,每次我都耐心地重复一遍。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知道儿子很好奇,希望他能记住那只鸟的名字。”

当父亲读完这页日记后,儿子已经泪流满面。

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再忙也要记得回家看看,给父母多一些陪伴和包容。

我们自己以及孩子的未来还很长,但父母的未来却越来越短。

不要让父母眼巴巴看着别人家放鞭炮,迎儿女,更不要让父母那么老了还小心翼翼,担心哪一句话哪一个动作烦恼了我们。

教育专家孙云晓说现在是一个父母向孩子学习的时代,不用再过三四十年,哪怕再过十年,我们就要向孩子请教了,到时候我们也会被时代的洪荒所洗刷,我们也开始恐慌跟不上潮流,害怕孩子嫌弃我们老我们笨,也开始像儿女问东问西,希望他们能够多些耐心给出解答。

如果我们现在都做不到对父母耐心,又怎么期待孩子将来对我们耐心。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以及接纳,对父母最好的爱也是陪伴,同时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这样一代与一代人之间的代沟才会减少,也没有父母会陷入到处追问“啥是佩奇”的窘境。

*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让教育变得更科学更轻松。“青榄读到听书闯关计划”正在火热进行中,关注青榄家长地带,0元免费畅听200本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帮孩子养成阅读好习惯。本文部分短片的图文资源来自@场库视频。

站在世界儿童阅读前沿

世界大奖作家作品

适合8岁以上孩子

《国际获奖大作家系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