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色列幼儿园根治家长迟到的经典故事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1-22

各地为了“创卫”,出台各式各样的“罚款惩戒”,值得深思的是“罚款”就必然有效吗?以色列幼儿园的这个故事也许可以带来一些启迪!

作为社会性生物,人类从开始集体生活的那一时刻起,就喜欢构建一些规则来框定个人行为的边界。在所有的惩处和矫治手段中,罚款无疑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然而,罚款就可以根除问题?还是罚款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海尔法市一个幼儿园的经典故事会有很多启发。

几年前,以色列海尔法的一个私立幼儿园针对部分家长接孩子迟到这一现象,决定用罚款的方法来做矫正。

最初设想是这样的:幼儿园每天总有几个家长接孩子迟到,对此,幼儿园不得不安排至少一位老师在下班时间点后继续照看这几个孩子,为此,幼儿园必须支付教师加班薪水。那么,让迟到的家长支付一定的罚款,既能够起到惩戒的作用,又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幼儿园方面支付的薪水成本。一举两得,妙招!

想得挺好的,有逻辑,有条理。但是事实如何呢?

迟到的家长增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

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里出现了“良心效应的悖论”。本来,迟到是一种违背规范的行为,并且给他人带来了麻烦,当事人对自己的这种“缺德”行为或多或少会感到不安。因此,他极有可能在良心的驱使下主动减少这种“缺德”行为。但是,当这种行为被“罚款”所惩戒时,当事人的心理愧疚锐减。反而生出“既然我缴了罚金,迟到一会又何妨”的理直气壮。同时,迟到罚款的制度设计,还会让所有家长觉得“迟到”是被标价的商品,只要我有事情可能晚到,那就迟到呗,反正付款就可以了!

于是,迟到现象增加,幼儿园不得不安排更多的老师花更多的时间等待家长来接孩子。因此,加班成本居高不下,根本不是那些罚款可以弥补的。

鉴于罚款的反面效果,幼儿园取消了“迟到罚款”这一规定。按理说,事情就应该回到原点,也就是:每天只有零星的家长迟到,迟到时间也很短。

但是,现实再一次给了幼儿园一个重击:家长迟到现象继续有增无减!

为什么?!

这是因为问题已经由“迟到”转化成了“公平”。在一贯按时接孩子的家长看来,“迟到”这种坏行为原先还有惩罚,现在居然没有了,太不公平了!所以,他们也开始磨磨蹭蹭,本来可以不迟到的,但是因为思想上的“悠悠然”,行动上的“施施然”,也来晚了。

于是乎,园方怒了,出台一个更新的规定:“重重罚”!

重罚就可以根治迟到?

事实证明它的确有效:迟到基本绝迹!但是家长与园方的互信被破坏殆尽,一些家长觉得这个幼儿园太不近情理,带孩子转园了;剩下的家长则开始对幼儿园和教师百般挑剔,动辄就以孩子在幼儿园摔了蹭了为由和园方闹。

事情演变到这一步,园方筋疲力尽,深感无奈。这时,幸好有高明的管理者支招: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那些经历过“迟到罚款”、“迟到不罚款”、“迟到重重罚款”的家长就不要管他们了,该怎样就怎样。而新入学的小朋友,防止他们家长迟到问题一定要用新办法。

这个新办法就是:回到问题的源头,会发现家长迟到大多数是态度问题。那么,谁是家长态度的有效管理者?不是园方,不是教师,而是……

孩子!

思考清楚之后,园方是这样干的,每个小朋友都制作一个记录表,按时接的可以得到红花(写到这里,我也怀疑这个“红花”法宝是不是从某国学过去的?),迟到的得黑花一朵。一段时间后,比赛谁的红花多,红花多的可以获得一个小小的奖励。

在这种制度下,家长还会迟到吗?

回答是否定的!家长迟到现象几乎根除。

由此可见:任何的制度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人性及其反应!

顺应人性,激发出“善”之一面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

而若是一项坏的制度设计,会让其后的纠偏成本非常之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