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今天:越南战场的高科技“白色圆顶”行动

 cat1208 2019-01-22

1968年1月22日,驻越美军部队开展了著名的“白色圆顶”行动。在这场行动中,美军虽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布置精密的传感器,试图探测北越运输部队的动向,但是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溪山战役期间,美军机组人员正准备徒手将一枚空投震动感应器扔出机外,这些震动感应器正是“白色圆顶”行动核心组成部分

 

越南战争爆发后,北越政府开始通过著名的“胡志明小道”向南越的共产主义游击队输送人员与武器,以支援当地的革命斗争。为了截断北越的武器输送通道,美军曾经针对胡志明小道发动大规模空袭行动,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

 

正在接受空中加油的美军F-105“雷公”战斗攻击机机群,尽管美军针对胡志明小道实施多次空中打击行动,但是北越运输部队仍然能够将武器和弹药输送给南越的共产游击队

 

为了阻断北越的援助通道,并且打击南越的共产游击队,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决定建立一套大型监视系统。在他的倡议下,美军开展了代号为“白色圆顶”的大规模监视行动。在行动筹划之初,麦克纳马拉希望建立一套以监视设备与雷区组成的隔离区域,以阻碍胡志明小道上的运输行动。

 

美军地勤人员正在组装用于布撒震动传感器的大型布撒弹药,由于无法派遣地面部队维持雷区,美军最终选择了通过传感器数据结合针对性空袭的方式来实施“白色圆顶”计划

 

按照预计,要想维持这片监视雷区的正常运作,美军至少要分派5个师的兵力参与雷区的守卫工作中。若真按照这个方案实施的话,美军必然会陷入一场后勤噩梦中。于是乎,这个方案很快就被美军高层否决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更加切合美军实际情况的方案:通过空投的方式,在胡志明小道上大范围布撒传感器。通过无线电信号,这些传感器会把它们所探测到的地面震动数据,发送至在上空盘旋指挥的美军电子侦察机。当侦察机确认北越运输队的动向后,它将引导美军攻击机群发动针对性攻击,以瘫痪或迟滞北越的运输行动。根据统计,在胡志明小道地区铺设监视系统的费用约为17亿美元,而每年维持这套系统的费用也要10亿美元——作为对比,规模空前宏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发射一枚土星5号的价格“仅”为3.75亿美元!

 

今日遗留在越南丛林中的美军传感器,尽管美军投入了天文数字级别的经费,但是“白色圆顶”行动的成效却不甚理想

 

1968年1月22日,在溪山战役爆发的第二天,美军的“白色圆顶”行动正式开始。在美国海军的VO-67型巡逻机的帮助下,美军在溪山战场上布设了316个震动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精确定位了北越部队的实时动向,并且帮助天上的美军攻击机群重创北越的地面部队。在溪山战役之后,“白色圆顶”行动得到了美军高层人员的认同,得以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然而,在长达5年的行动实施过程中,“白色圆顶”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效。究其原因,是因为北越很快就发现了美军使用的空投传感器,并且针对性地实施诱骗作战,导致美军机群经常会将弹药浪费在子虚乌有的“目标”上。随着美军于1973年撤离越南,耗费了数十亿美元经费的“白色圆顶”作战就此终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