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州金中百年光影一(1910-1949)

 风吟楼 2019-01-22

金山之气象,实潮之气象也。

——南宋郑厚《金山亭记》


本文作者:金山实验学校16届12班林梓嘉


潮州金山,位于古城之北、韩水之滨。山势不高,因形如覆釜,得名“金山”。


自东晋义安郡建制之后,直至宋代,郡、州一级行政机构办公的处所一直设在金山山麓。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潮州知州王汉大规模开辟金山,在山林之中、石崖之上,分别建造荔枝亭、凤凰亭、西晖亭等亭台,同时还为一批奇峰异石和山岗山洞命名,如独秀峰、显石岗、西晖岗、凤台等。




自此,金山成为潮州一处游览胜地,常有文人学士至金山游览,并留下丰富珍贵的摩崖石刻。如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的《拙赋》(佚) ,宋四家之一米元章的《第一山》、南宋朱子的《拙窝》......石刻自宋以降,代代皆有。


明朝筑玉华书院,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潮州总兵方耀拨款饬郭廷集就金山周濂溪祠改建为金山书院,金山成为潮人心目中的求学福地。而后来的金山中学,更是学子追求的“最高学府”。


深受潮人喜爱的潮州八景,便有金山古松和北阁佛灯两处坐落在金山上。站在金山顶,既可一览古城风景,又能远眺韩江对岸的韩山韩祠。清末诗人丘逢甲有联如是言——“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独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


正是这些不凡的地位,使金山早在民国初年便有了自己的照片。


而这,或许就是金山影像史的起源了。


注:以下展示的是1910年代-1949年潮州金中的相关影像


1910年代,金山古松。摄影者不详。


1910年代,金山古松。摄影者不详。

注:图中右侧建筑物或为金山书院校舍。


1910年代,由汕头日本山口洋行发行的潮州八景明信片中的“金山古松”。


日本人镜头下的照片有一种浮世绘的氛围。每张明信片下方均写着“支那广东省潮洲府名所”字样及英文翻译。这组明信片因为在黑白的基础上有了后期颜色的彩绘渲染,或许是第一次以彩色照片的形式呈现于世人的金中老照片。


记录在档的拍摄时间为1913-1923,名为《金山上的风景》。摄影者不详,由汕头美璋照相馆出品。


图中左侧建筑应为金中科学馆。但据记载,科学馆建于1933年,与照片拍摄记录时间有所出入。故此照真实拍摄时间有待考究。照片现存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1920年代,日本人拍摄的《潮州城北金山の景》。


1920年代,日本东优园发行的《潮州风景绘叶集宝》中的《金山の古松》。


1920年代,潮州府金山书院。日本印制的明信片,摄影者、出版者不详。现由新加坡陈传忠收藏。


1928年8月,日本森清太郎出版《岭南纪胜》中的照片,摄影者不详。


或为1920年代,金山古松。摄影者不详。


1926年秋,潮安一中创办,其时校名为“潮安县立初级中学校”,校址设于西壕路的“十五间”。


1929年秋,学校迁往西湖涵碧楼。


1929年,涵碧楼校舍。(图/金实校史馆)


1930年5月,迁至西湖新校舍(今高级实验学校校址)。


1930年代,西湖校门。(图/金实校史馆)


1930年代,建校于西湖山麓的校舍。(图/金实校史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9月,校舍被炸。学校迁往“意溪书院”旧址,继续办学。


约1937年,意溪书院。(图/金实校史馆)


1939年6月,潮州沦陷。学校迁至中荣乡(今归湖镇)虎廊村上课。


1930年代末,中荣乡(今归湖镇)虎廊村。(图/金实校史馆)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学校迁回潮州城,因西湖校舍被拆毁,暂借廖厝祠上课。


1946年,改称“潮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 。


1947年春,迁回西湖山麓原校址。


1946年末,西湖校舍修复。(图/金实校史馆 )


1948年,始招高中班,改名'潮安县立第一中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更名为“潮安第一中学”,简称“潮安一中”。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