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媚作品《秋色》,1982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批艺术家将传统水墨与西方艺术元素相融合,成立了「一画会」并成为香港艺术界的先锋。世界画廊现正举办的展览「水墨先锋之一画会」展示画会成员的作品,让参观者深入了解香港早年的水墨艺术发展。 文:Janice 图:部分图片由画廊提供 即日起至3月,世界画廊会举办展览「水墨先锋 之一画会」,展示10位一画会成员如周绿云、徐子雄、靳棣强、顾媚等艺术家的作品。 地位重要 吴耀宗作品《山路》。 周绿云作品《树之八》。 由于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造就文化、饮食等方面出现中西融汇。其实早于上世纪50年代,艺术家吕寿琨就已积极提倡深入认识传统水墨精神,再参考西方现代美术,继而发展自我的表现与创造。一班受吕寿琨影响的艺术家,在70年代组织「一画会」,这个团体是香港绘画艺术史的里程碑,亦是该原因促使画廊筹备展览。画廊总监杨永金(Kelvin)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今年是画廊创办45周年,因此特别想策划一个具启发性的展览与观众分享。因为我们的创办时间与『一画会』相近,顺理成章成为画廊第一个展览的主角。」他解释,香港当时在水墨艺术发展可谓先锋,不仅时间早,规模也算大,只可惜不少画会成员在80年代过世,希望能透过是次展览,令年轻一代认识他们及香港水墨发展历史。 经历成就艺术精神 王劲生作品《窓前月》,1984年。 虽说「一画会」标示着香港水墨艺术是如何前 卫,但策划展览却丝毫不易。Kelvin坦言在筹备期间遇到不少困难,「或许与早年香港的艺术环境有关,最大的困难在于画会的资料不多,光是搜集就花费了不少时间。」画会的作品数量大,成员多,并不仅限于国画流派,更有来自西画、雕塑、书法,甚至是设计和艺术界的艺术家,「他们大多从事其他职业以维持生计。」Kelvin解释道。这让笔者觉得,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使他们赋予水墨新的内涵精神。他续说:「收到藏品时有些作品甚至发霉,要进行作品的修复。」画廊希望能呈现艺术家作品的最完整面貌,以便还原画会想传达的新水墨」精神——突破固有的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与限制。 不同风格 相同精神 画廊总监Kelvin与周绿云创作的《无题》。他表示是次展览会展出一幅王无邪早期作品,既因为王无邪是「一画会」理事,又想重建7、80年代活跃并具实验性的艺术家是如何创作。(摄影:Janice) 据Kelvin介绍,70年代时画会成员经常组织雅聚,一起探讨绘画技巧。「他们全是水墨画家,并受过一定程度的传统水墨训练,而后受吕寿琨启发绘画『新水墨』。他们又有些不同,每个人的艺术语言都是非常独特。」如艺术家周绿云吸纳了西方的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特色,并参照中国古代泼墨画法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同时又带有禅的意境,展品《树之八》呈现了她笔墨功底及玄妙的精神世界;吴耀忠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会使用油性笔,加上他曾是石矿场董事这一经历,令他山水画中的景物变成长短不一的线条,怪异却有现代科技感,教人一眼便能认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王劲生的则相当有传统水墨的意境,有趣的是他在画面上会用毛笔画上线条建构层次,有种向外望的透视感,画面处理不同于传统。笔者纵观多位成员的作品,即使风格迥异,可是能明显看到画中所承载的传统水墨,又能看到他们在绘画工具、技巧、概念中加入西方艺术元素。Kelvin提醒:「观赏时首先切记作品的年代,纵使以现时的角度看不够新意,放在70或80年代的社会状态和艺术环境来看,是非常创新的!」他希望参观者不应只观赏某个艺术家,宏观地参观整个展览,才能发掘画会为何重要,见识早年香港水墨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