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死刑前一顿饭为何要加入生肉,执行前的规矩竟有诸多深意

 玉宇书房 2019-01-23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经常会通过影视剧以及各类书籍上看到刑场的场景。

现代人通过很多信息知道,在古代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只要皇上一个不开心,可以随意掌握着一个人的生死。杀无赦这三个字足够让很多人胆寒的。古代的刑罚还是比较多的,例如,五马分尸、砍头、绞刑等。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其实真正施行起来可不是这么随意的。

清代的时候,政府就有一个规定,若是要处死一个人首先要量刑,只有那些犯罪严重的人才可以判以死刑,之后再交由上级,上级再呈给刑部定罪。由此就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人的生命还是比较重视的,因此不是随便拉一个人出来就可以判死刑的。

电视中常出现知府县令投掷斩立决的木牌就可以定案,这其实还是比较夸张的。斩立决这种情况只有在军队中才可能会发生,而对象只有那些死不服从命令的士兵才会如此,这种行为往往都是为了震慑其他士兵才会出现的场景。除了这种情况外,任何人的刑罚都要合理。即使定罪了也不会立即处死,会在秋后一起刑罚。

秋后问斩原是古代人封建迷信所产生的观念。因秋季是万物凋零的时候,古代人觉得在此时节问斩是顺应了天意。每一个问斩的人在行刑前都可以对自己最后一顿饭有要求,因为是在世最后一餐,监狱都会尽可能的满足,让其在去世时不留遗憾。

死刑者在说完要求后,监狱还会在其饭菜里加入一块牛肉,这样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很多人或许觉得很奇怪,为何要在饭菜中加一片生牛肉呢?

原因是古代的人一直认为人在去世后,魂魄会前往阴曹地府,在去阴曹地府的路途中是比较危险的,因为路上会有恶犬,当死者遇到了这些恶犬后可以将生肉投掷出来喂狗,这样转移了它们的视线,死者也可以顺利的达到目的地。这或许是人对生命最后的尊重与敬仰了。

除了有秋后问斩,古代对于问斩犯人的时间也是有要求的,一般都在午时三刻。因为在古代人的眼中,人在死后,阴魂难以消散,而午时三刻的阳光最为强烈,此时行刑可以阳治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死者在亡后找刽子手麻烦。

刽子手在执行前还会在自己的刀上喷撒一口烈酒,因烈酒可增添阳煞之气,目的也是为了震慑死者的阴魂。其实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刽子手的胆量,这份工作毕竟让人胆颤。也因此有了这些规定也是不足为奇的。

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