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地图上 南极半岛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遥遥相望(图1)。
近日拜读 《南极洲地质发展与冈瓦纳古陆演化》, 获知这里曾经存在 被称为斯科舍地峡的古陆桥。 有袋类动物即是经此 由南美洲迁移到南极洲, 再从南极洲迁移到澳大利亚。 这与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的 地质历史密切相关。
冈瓦纳古陆的形成 可追溯至5亿年前的寒武纪, 目前的非洲、南美洲、 南极洲、澳大利亚、 新西兰、印度、马达加斯加等 均属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从石炭纪晚期至早侏罗世, 全球大陆板块汇聚在一起形成 泛大陆(Pangea)(图2)。 图2 泛大陆示意图 1.7亿年前泛大陆解体为两部分, 北方为劳亚古陆(Laurasia), 南方为冈瓦纳古陆。 此时北大西洋开始裂开。 至古新世晚期, 北大西洋与北冰洋贯通, 劳亚古陆彻底分裂为 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
冈瓦纳古陆 从晚侏罗世开始裂解。 至早白垩世, 南极洲已与非洲分开, 马达加斯加-印度与非洲、南极洲、 澳大利亚分离并向北运动, 印度洋开始形成。 同时南美洲与非洲分离, 其间形成南大西洋(图3)。 图3 1.3亿年前(早白垩世)全球大陆板块裂离态势 晚白垩世期间, 马达加斯加于8800万年前与印度分离, 新西兰于8100万年前与南极洲分离。 澳大利亚与南极洲的分离 大约发生在5300万年前(始新世)。 南美洲和南极洲是 冈瓦纳古陆最后裂离的陆块。 从晚白垩世至始新世, 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以长约900千米、宽100多千米的 斯科舍地峡相连接。 2900万年前(渐新世) 南美洲和南极洲彻底分离。
包括南极洲在内的 冈瓦纳古陆的大部分地区, 从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 为冰川所覆盖。 自此之后直到始新世, 南极洲的环境适宜于动植物的生存, 水龙兽、恐龙、舌羊齿、 假山毛榉、硅化木等 动植物化石的发现说明了这一点。 南极洲的二叠系、三叠系、始新统 地层中存在煤层, 反映了当时森林和沼泽广泛分布的 温暖湿润环境。 渐新世期间德雷克海峡形成之后, 太平洋和大西洋在这里相互连通, 逐渐形成了环绕南极洲的强大洋流, 南极大陆从此逐渐被冰雪所覆盖。 世界上最早的有袋类动物化石 发现于北美洲, 地质年代为早白垩世(1.1亿年前)。 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的 最早的有袋类动物化石, 地质年代分别为晚白垩世(7000万年前) 和始新世早期(5000万年前)。 上世纪90年代末, 美国和阿根廷南极考察队 在南极半岛附近的 西摩岛(Seymour Island) 发现有袋类动物化石(图4), 地质年代为始新世晚期(4000万年前)。 图4 南半球有袋类动物化石产地 尽管目前对有袋类动物的起源地尚有争议, 但根据已有的化石发现, 相关领域的专家认为 有袋类动物是从南美洲南部 经斯科舍地峡这一古陆桥进入南极洲, 再从南极洲迁移至澳大利亚。 估计这一迁移发生在 6000万年前至5500万年前。 也有人认为有袋类动物起源于澳大利亚, 之后经南极洲迁移到南美洲和北美洲, 但这一观点未得到现有化石证据的支持。 泛大陆解体之后, 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长期被海洋相隔。 300万年前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 巴拿马地峡从海中隆起将南美洲和北美洲相连, 为动植物提供了迁移通道。 从北美洲经巴拿马地峡迁移到南美洲的食肉动物 包括剑齿虎(已灭绝)、美洲豹、美洲狮、虎猫、犬科动物等。 可以想见, 这些食肉动物 对南美洲有袋类动物的生存 必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澳大利亚则保持孤立状态长达5000多万年, 因而成为有袋类动物的天堂(图5)。
参考文献 [1] 陈廷愚,沈炎彬,赵越,任留东.南极洲地质发展与冈瓦纳古陆演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沈炎彬.渐行渐远的南极-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
|
来自: 光子ksqmp3ia6l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