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 孤山/和靖先生
孤山 海拔38米 与其说是座山 实则更像是个岛屿 那是“和靖先生”的梅屿 主播小姐姐带你走进 林逋心中的最后一块净土—— 孤山 孤山是座风景如画的山。碧波环绕,花木繁绕,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孤山正北面的山崖上镌刻着“孤山”两个朱红大字。因满山梅花而闻名,故又被称作“梅屿”。 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的佳句,山虽不高,却是西湖赏景的绝佳之地。 孤山是座文化堆积起来的山。早在唐宋时期就已闻名天下,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康、乾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时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 千百年来,与孤山有牵扯的名人不在少数,但追其根源,还是要寻到“和靖先生” 林逋 孤山是因为有了林逋才有了生气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之为“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 相传,林逋从小就精通百家经史。文人墨客皆心怀天下,他当然也不例外。可就是这么一位满腹经纶的大才子为什么选择孤山隐居起来了呢? 林逋也曾想报效家国,恰逢“澶渊之盟”签订,宋真宗又大搞“封禅”愚弄臣民,林和靖对此深感失望。 他后来有一首诗提到:“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为何选择孤山,除了孤山的风景之外,也许是因为这个“孤”字吧,一人一鹤一梅一孤山,到底是山孤独还是人孤独呢? 和靖先生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以鹤为子 先生闲来无事便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结交。 每逢有客人来访,便吩咐门童将白鹤放出,先生见家鹤盘旋必棹舟归来。 据传闻,林逋去世,白鹤在墓前悲鸣而死。 除了写诗与养鹤,林和靖最大的爱好就是种梅,如今孤山的梅花,声名在外,正是有了和靖先生对梅花的热爱,孤山才有了它的灵魂。 以梅为妻 相传,林逋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先生喜欢梅花应当是觉得此花与自己尤为相似吧,同样孤傲,同样不羁。 和靖先生的诗词、书画也是一绝,却随就随弃。 有人问:“为什么不抄下来留给后人呢?”答曰:“我现在尚且都不想以诗出名,哪里还想过名扬后世呢?”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编写成《林和靖诗集》。 先生结庐孤山,盖了几间房子,种了一片梅花,养了两只闲鹤,直至去世,再也没被这红尘俗世所打扰。 孤山上的林和靖将中国源远流长的隐士文化,推到了一个令人只能仰望的高度。 可就是这么一个只爱草木禽羽的隐士,竟写出了《长相思》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都说和靖先生无妻无子,可在他的墓里却只找到了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是先生生前最喜爱的,那玉簪呢?是否也曾有一个女子扣响他的心门? 千年前的往事终归会被时间抹的一点儿痕迹都不留,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真正的隐士,在孤山东北麓修建了放鹤亭,亭中是康熙手书的《舞鹤赋》碑石。不远处的绿荫下,有一处墓穴,那是和靖先生的归处。 说到底,那座最不像山的孤山,正是因为有了和靖先生这位真正的隐士才有了它的意义......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来自: 昵称40429055 > 《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