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单霁翔同志商量个事儿

 ygf9u9x0d41o5x 2019-01-23

 自单霁翔同志履职故宫博物院以来,把故宫搞的很热闹,我等在北京期盼了半辈子的乾隆花园等地,以及各种国宝终于得见天日,功德无量。虽然我还没有看到,但是我已感受到看见这些国宝的幸福。总之你没有辜负当初建馆时期那些先辈的心血和抗战时吴瀛等老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大量国宝南下避难的艰辛。很感激,也很敬佩你。

       但是您最近提出的关于“要传统徽剧”唱响宁寿宫或畅音阁等等有关徽剧与故宫的言论,总感觉说的有些草率,不切实际。

       我也多次查阅故宫升平署档案,我的老师,梨园世家子弟,曾任北京梨园公会会长的沈玉斌先生曾经得到过某寺庙中休闲的升平署隋姓老太监系统讲述清宫演戏的这段历史,同时讲述昆腔和戏曲字韵,他的许多学生如苏静文、孙家璧、燕守平等也听他讲过。隋老前辈特别强调“徽班不是徽腔,更不是徽戏。班是徽班,调是汉调。”他说,徽班进京实际源于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扬州由徽州的盐商江春等人接驾,鉴于盐商独霸国家盐业,富可敌国,他们自然对乾隆皇帝大献殷勤,把他们的府邸用来接驾。而府内建有戏台,由家中的戏班演戏接驾,使龙颜大悦。而演出的戏剧多为昆山的昆剧和来自安徽安庆地区的皮黄大戏,而使乾隆乐不思归。曾特别邀请江春等进京参加他万寿节的“百叟宴”。遂促成了1790年的徽商组织戏班进京为乾隆祝寿演出,这也就是二百年前的徽班进京。尽管当时江春已病故,但是其他徽商均热衷此事,讨好乾隆皇帝,大力资助戏班进京,盛极一时。不过当时这些徽班演唱的多为昆腔,而皮黄大戏很少进宫,皮黄腔多在西直门到灯市口一带的街肆演出。后由于这些戏班很受欢迎,便开始了他们在天子脚下驻京演出的历史。当时即交由内务府堂郎中管辖的“精忠庙”,实为行会组织负责,而沈玉斌先生从1940年到1958年所负责的京剧公会即为最后几任的行会会长。因当时的京剧公会档案健全,所以沈先生记忆非常详准。公会改选为剧协后,沈先生则把全部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上交文化局,都是很完整的。所谓“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人员、剧目均有记载,期中可见演出剧目多为昆曲,就是程长庚的三庆班也是多为《探庄》、《夜奔》、《思凡·下山》、《麒麟阁》等昆剧,后皮黄大戏才逐渐增多,如《文昭关》、《取成都》等,但是有一条很重要,也就是现在湖北省京剧界所强调的“班是徽班,调是汉调”,也就是说,徽班绝不等于徽剧或徽戏的戏班。恰恰是湖北的汉调,也就是今天的京剧。而当时宫中剧本也是以《昭代箫韶》、《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等整套的连台昆腔本戏组成。后来因慈禧太后热衷京剧,才于慈安太后丧期后,大唱京剧,始招皮黄艺人进宫唱戏。庚子事变前,慈禧又亲自做出庞大计划,决定亲自召集、指导宫中的翰林院、太医院的能人开始将全部昆腔连本大戏改为皮黄大戏,而改编的第一出大戏就是《昭代箫韶》,也就是包括《四郎探母》在内的连台本戏《杨家将》。然而就在慈禧与太医们研究后面“天门阵”的武打套路的时候,八国联军已经兵临城下,慈禧、光绪遂匆匆西逃,以至故宫之内的升平署内学太监始终以昆腔为主,从来没有演过什么徽剧了。

 

       至于乾隆在扬州,徽班在北京演出的所谓皮黄大戏更与徽州徽戏无关。例如当年最早进京的徽班前辈名角如高朗亭为安庆,程长庚为潜山,杨月楼为怀宁,王九龄为桐城,叶中定为太湖,王鸿寿为怀宁,夏奎章为怀宁,杨隆寿为桐城,据当年在北京精忠庙(即梨园公会)供职的薛固久先生的后代,现为安徽省著名余派须生艺术家薛浩伟先生说,历数当时进京的二百多人,无一为徽州籍,更应该说明的是清朝初年,未建安徽省,安庆一带仍属湖广省,与米应先、余三胜、谭志道等湖广籍演员则是同乡同里,而徐小香、梅巧玲等属于江苏省,更与徽州相距甚远。据薛浩伟先生讲,我们现在说的徽腔,即高拨子,其实就是现在安庆地区的梆子腔。所以在二百年前徽商组织戏班进京的时候,统称为安庆或石牌坊的艺人,更与徽州无关。再者,现安徽潜山与湖北罗田相距不远,所以潜山的程长庚与罗田的余三胜在语音上并没有什么隔阂,而与徽州方言就相差太多了。所以后来谭鑫培先拜师余三胜,后拜师程长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实际上,在安徽从来就没有什么徽剧,完全是当时的戏改局因为指责梅兰芳提倡“移步不换形”破坏戏改受到批判;程砚秋与吴祖光要拍摄电影《锁麟囊》,而被戏改局禁止,被程先生骂为“戏宰局”,在戏曲界反映非常恶劣的时候,戏改局为表示对传统艺术的爱护所搞的门面工程。所以到1956年才成立了安徽省徽剧团,怎么能让与故宫风马牛不相及的徽剧唱响畅音阁呢?就是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年的时候,似乎没有徽剧说不过去,误导之下,所以特意请来了江西婺源的婺剧演出了《姚刚反朝》来充数,这种粗矿的线条怎么能进皇宫演出呢?后来有个文化部长要在安徽纪念程长庚,表示对京剧祖师爷的尊重,结果把京剧鼻祖程长庚也变成了徽剧演员。真是弄不清,理还乱。

总之,徽班不是徽剧班,徽班没有进过故宫,徽剧与故宫没有关系。我翻过几遍升平署档案也没有找到过徽剧的影子,所以要徽剧唱响畅音阁,有点欠妥。当然,现在的升平署档案都在,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解释则是再好不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