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喷2年后,皮肤管理的竞争才刚开始?丨上篇

 美业观察 2020-10-14


这是美业观察的第753期内容;新朋友请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mygc360关注。

行业洞察

如果梳理近两年美业热词,“皮肤管理“一定能位列前茅。根据百度指数,“皮肤管理”从2016年开始呈发展趋势,到2017年搜索指数暴增6倍,达到搜索峰值,其热度一直持续到2018年。截至发稿前,在美团点评丽人上搜索“皮肤管理”词条,结果显示北京为6711家,上海6146,广州3866,深圳4396,成都3409,杭州2638

激增的搜索热度和机构数量,明确指出了两个趋势:第一,大家对此品类前景共同看好;第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全国范围内,一方面,我们看到少数领先品牌的扩张,一方面也听到不少机构经营痛苦的声音。我们不禁好奇,井喷2年后的皮肤管理行业,现状到底如何?皮肤管理机构们,现在到底活得怎么样?带着这两个问题,美观君采访了多家皮肤管理机构,试图探究皮肤管理行业现状以及皮肤管理机构的生存法则。

文 /《美业观察》杨子莺 发自成都

野蛮生长期的真实行业现状

▷ “皮肤管理”如何来到中国尚不可考,但是业内基本达成的共识是,这是一个来自国外并由中国延伸发展的品类,在国内大致兴起于2013~2015年间,于2016年开始被广泛接受。

▷ 据了解,在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相对更早、更成熟的韩国和日本,“皮肤管理”是由整形医院的皮肤科或专门的皮肤科医院来完成。但“皮肤管理”概念进入中国后,逐渐发展成了介于整形医院皮肤科和传统美容院之间的一个品类/行业

▷ 从国外一个科室发展为国内一个行业,皮肤管理在中国呈现出了野蛮生长的诸多特征。目前,国内皮肤管理行业现状是:

1、营收瓶颈:50~80平的门店,业绩一般在8~10万/月,极难突破10万/月。而随着房租、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难以实现长期经营。

2、总体收缩:门店数量有缩减,门店面积有缩小。这里既有压缩成本的目的,也有投资信心下降的原因。

3、优胜劣汰:腰部及以下的门店,已开始加速淘汰。

▷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进入门槛低,市场参差不齐

一个新兴行业,法律法规不明确、行业标准缺乏、市场教育不足,往往导致准入门槛低。我们看到目前皮肤管理市场上,既有传统生美机构进入,又有医美机构介入,同时还有大批美业“小白“跟风涌入,整个市场参差不齐。有业内人士这样描述:”很多行业小白租个房子,去外面学习三五天,买两台轻光电仪器,再配点产品就能开皮肤管理工作室。“

一个新兴行业,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进入?最核心的原因当然是有利可图。但是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过度的跟风涌入,会扰乱行业的“正常发育期”,引发长期且深刻的问题。如2016年兴起的共享单车,据统计,3年时间市场上一窝蜂涌入了70多家共享单车公司,共享单车数量多达2300多万辆,仅3年时间,百亿融资耗尽,一个曾经的“风口”永恒落幕。

按照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比韩国20多年的皮肤管理发展历程,中国的皮肤管理行业目前可以说仍处于幼稚发展期。如何保护行业持续良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新开数量多,竞争激烈

较低的行业准入门槛,带来的是新开数量的剧增。我们在美团点评丽人看到的数据是:北京6711家,上海6146,广州3866,深圳4396,成都3409,杭州2638。据成都漾肤创始人李刚透露,一年前他刚进入皮肤管理行业时,成都有皮肤管理项目的机构是1700家左右,这意味着一年时间数量上已翻了一倍。

▷ 据百度指数显示,“皮肤管理”2016年1月指数为233,2017年7月达到巅峰值1322,一年半时间暴增6倍。

▷ 微信指数中,“皮肤管理”2016年8月指数31685,达到顶峰,经过一年时间略微萎缩后,2017年8月指数又达到20000以上。

▷ 从以上数据看到,不论是搜索热度,还是机构增长,皮肤管理的确井喷了两三年。如果市场需求增速跟不上机构数量增速,意味着行业竞争会越来越大。

▷ 如果说“有利可图”回答的是“人们为什么愿意进入这个新兴行业”的问题,那么我们也不仅好奇,人们为什么很容易就进入这个新兴行业?除了行业准入门槛低,还有其他原因吗?有相关从业人士分析,许产品商、仪器商、培训机构为了售卖产品、仪器和课程,给大家输送了开皮肤管理很简单的理念,以及画了过于理想的行业前景蓝图

    3、专业度较差,同质化严重

皮肤管理从国外专业科室快速布满国内大街小巷,也导致了专业度的缺失。以韩国作对比,发展了20多年的韩国皮肤科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支撑有丰富的产品设备和成熟的OEM厂商,而国内皮肤管理类产品和仪器厂商选择并不多。

此外,从业人员角度来说,韩国的皮肤科医院从业人员是经过长时间、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的皮肤管理师,而国内皮肤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才刚刚起步

也就是说,无论是产品设备的供应,还是人的供应,国内皮肤管理在还没有ready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狂奔,未来势必留下“一大堆要补的课”。

可以说,不同皮肤管理机构的专业程度往往取决于经营管理者对“皮肤管理“的理解程度。一些跟风加入的从业者对“皮肤管理”缺乏自己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从定位、仪器产品选择、项目设置、卡项设置到服务流程都有跟风模仿现象,导致市场上皮肤管理机构同质化严重。比如前两年出现了一水儿的“韩式皮肤管理”,比如大部分皮肤管理机构都有小气泡、焕肤项目。

第一轮洗牌,大浪淘沙

▷ 基于上述行业现状,我们注意到,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出现了洗牌现象,一些定位不清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的皮肤管理机构开始倒下,或关店,或转而加盟大品牌。而美观君通过群访得到的业内共识是,这一轮洗牌只不过是竞争的初级阶段。

▷ 但即便是竞争才刚刚开始的初级阶段,我们观察到,行业内优胜劣汰的分化态势已明显,再也不是“大家都能有饭吃”。少数规模较大的品牌仍在扩张,据某品牌介绍,他们目前门店数量已达到200家左右。规模较小的品牌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法则,未找到合适生存法则的机构开始被淘汰。

▷ 不过,门店数量并不是判断一个品牌在行业中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可以预见的未来,皮肤管理行业必会朝着更规范化、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进入更高维的竞争。在新一轮淘汰赛到来之前,皮肤管理机构们先修炼好自己的“生存法则”好好活下去才是王道。

▷ 那么,目前皮肤管理机构们都探索出了怎样的“生存法则”?下篇为您呈现。

本文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