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则标题为“空巢老太甘做野猫妈妈 哽咽称猫比小孩懂事”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空巢老人王奶奶已经67岁,接近古稀之年,老伴已经去世,儿子在山东创业,猫咪成了她唯一的陪伴,照顾流浪猫的这几十年里,她定时定点地给猫咪撒猫粮,如果看到受伤、怀孕、年幼的猫,王奶奶还会带回家照顾。几十年如一日,早已成了习惯。
这样的新闻并不独特,很多老人也的确如此,只是这次我们该关注“猫比小孩懂事”的深层含义,社会到底欠了老人什么?
对于王奶奶把猫咪当成精神寄托的例子其实很平常,就像我们需要做点事情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一样,人生就是希望和等待,假如二者皆无,那活下去是需要勇气的,许多人决定自己结束生命多半也是因为丧失了精神支柱。
客观分析王奶奶的情况,这是一种移情现象,这里的移情更多是指感情转移的意思,体现在与我们常说的移情别恋可不是一个意思,王奶奶的移情更多表现在亲情方面。
首先,老伴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加之又身患癌症,王奶奶缺乏家人关怀,她把猫咪的陪伴作为了温暖自己的抚慰,也让缺失的亲情得到了满足,从某种角度而言,这对王奶奶而言是件好事,因为有寄托才有希望,有希望才能继续面对生活。
另外,这种移情在心理学尤其是分析心理学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心理学的移情,包含所有的感情,也指仇恨与憎恶等阴性情绪的转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王奶奶这样爱流浪动物把他们当做家人的人,同样也有经常因虐待动物引起社会道德谴责及法律惩处的人出现,他们往往是将内心的憎恶与仇恨通过移情,继而转嫁到了伤害动物或弱势群体身上,这样的隐患不能不被重视,需要制裁更需要心理疏导,一个心中没有希望的人不会爱自己,甚至可能会产生恨。
像王奶奶这样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被称为“空巢老人”,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让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各种原因离家后,空巢老人们产生了心理失调症状,而伴随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现象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只看到了王奶奶收养流浪猫的善举,却鲜有人挖掘背后的原因,新闻之所以为新闻,是因为不够常见,尚属新鲜事物,然而对于空巢老人问题我们已经不应该把这当成“新”事物来对待了。要知道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必须被关注。
王奶奶说“之前有只过世的猫咪和先生关系特别好,走在先生前面,猫咪走后没几天,先生也走了。” 王奶奶说“猫咪很懂事比小孩懂事,所以我心里,猫是第一位的。” 王奶奶还说“年纪大了,脑子装不下其他事了,只能装猫,虽然人家说你不要养猫,不养我还要死得快,现在还能跟猫说说话,不寂寞,我帮了猫,好多人知道了我,也来帮助我,这也像个圆圈,自从我喂猫到现在的结果还是比较圆满的。”
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孤单,但也有乐观和满足。这让我想起了幸福九号那些有人说笑有人作伴的幸福老人,王奶奶的孤单是客观事实,而乐观和满足则来源于王奶奶的心存善念和内心开阔,我们无法要求所有人都要有如同王奶奶一样的善良和内心的强大。 幸福九号一直主张关心关爱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我们每个人都在衰老,当父母在时,请你珍惜,我没办法苛责王奶奶的儿子,因为我们大多不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心里同样有遗憾,忙于工作、忙于生存、忙于一切……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偶尔也忙一忙父母的事,父母要求不高,尽量多的看望、电话、关心就足够让他们开心,如果可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圈,让他们有作伴的老伙伴同样重要。这也是幸福九号一直的初心,打造“未老乐园”和“未老乐园社区店”从来都是我们的责任,给他们一个不孤单的晚年,也帮老人的孩子撕掉“没有猫懂事”的标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