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童年时的朝阳门

 明日大雪飘 2019-01-23

前言

老娄先生问:河东的?何西的?

答曰:我家住北豆芽菜胡同8号,后搬南顺城街(解放后改的名字)。我6岁上学,9岁解放。初小在朝阳门小学,高小在十区第一中心小学(校址在城外东岳庙后身)。见过城墙,见过解放时八路军跨马城上的雄姿。哈哈!我也算老资格了吧?

 小时喝过蛤蟆咕嘟,大人说”明目”。买过 “半空”,吃过焦枣核。什么是“半空”?就是炒花生中的瘪子,没有“仁儿”,焦焦的挺好吃,给的多。焦枣核吗?   就是没有肉, 小孩子磨牙呗。

我家有个话匣子。那时候在电台说书的有三位,王杰奎,专说“包公案”,号称“静街王”。还有连阔如,能说“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东西汉演义”等等。他有一绝,就是用嗓音模仿马奔跑的声音,维妙维肖。第三位是赵音波,说聊斋,说鬼故事。小孩爱听也害怕,就钻被窝偸听。说相声的我记的有佟大方、杜三宝二位。有一回拿王杰奎开玩笑,说王杰奎会抓包袱,学说了一段包兴儿给包大人沏茶,说:包兴儿提着茶壶,邁门槛儿,出了房门,下台阶儿,一层儿,一层儿,一层儿,下了台阶儿,拐弯摸角来到了廚房门口,邁腿睁眼一看,哎呀不好!王老一拍惊堂木,啪!要问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王老休息了一会儿,喝了两口茶,然后高举惊堂木,啪!书接上回,包兴儿提着茶壶来到了廚房一看,哎呀不好!您猜怎么着?没有开水!


朝内

朝内大街是东西向,进城不远就是南北向的南北水关儿。马路北是北水关儿,马路南是南水关儿。

先从马路北说起,北水关儿进深不远,路西是“程大旅店”。把口西向是一家大铺面——文茂茶庄,门面很气派,高台阶、大玻璃。看得见里面:柜台、茶几、座椅、字画,明亮雅气。夏天天热,店前还高搭凉棚,遮阳避暑,还设有水缸、水激桶,向棚顶滋水。后来不知为什么,没了,拆了。

 在文茂茶庄拆了以后,后面露出了住家,是个小门。在茶庄的位置上改了一家卖大饼的,饼大足有60公分。大饼摊位的东侧挤了一家豆腐坊。摊位后边的住户有一高姓木匠,木匠有一儿一女,男孩名高茂,是我中学高我一届的学长,女孩在女12中。大饼摊位的西侧是“聚宝成”文具店,再西侧是家理发店,再西侧是“聚宝华”文具店,门脸儿较小。再往西隔几家就是北钓鱼台胡同。南口西侧就是“永昌顺”(金刚子先生已说的很清楚了)。永昌顺西侧好像还有一家小点心铺,再往西有条斜街,斜街往东一点就是著名的“朝阳门大街180号鬼宅”。当时并不知,只知这是一所教堂,见过宽袍大帽的外国修女在这里进出。它的对面就是朝阳门小学,再往西就是北小街了。

朝阳门大街180号鬼宅

我在网上查找我见过的修女装饰,没找到。帽子应该是白色布折叠式,两边申出似角状。

再说马路南,进南水关儿一直向南有一条臭水沟,在竹杆巷东口向东转去,穿城而过。沟宽2米余,深也有2米。臭水不多,垃圾污物,死猫烂狗不少。解放后才填平成路。

南水关儿口西侧把角第一家是“永泰粮店”,深绿色门面。不知何时停业关帐,并用砖瓦灰石堵死。

紧挨着“永泰粮店”的是“协和车行”,黄门脸儿,比较破旧。再往西有一家“景贤糖厂”,从外看不出与“糖”有任何关系。但进门西侧有个小屋,外屋有一口大醋缸,我经常来这里打醋。挨着它的西侧,也就是永昌顺的马路对面,就是“福源公”。福源公是个干果店,里面只见过一位陀背的老先生。不过“福源公”的前身是“福和”轿子铺。解放那年“福和”轿子铺十几岁的少长柜,还带着一帮年轻人组成高跷队,活跃在欢迎八路军入城的人群中。

挨着“福源公”的西向是一家回民牛羊肉铺,老板年轻,长的很壮很白,赤膊坐堂很精神,

再往西还有一家马掌铺,门前立有门式框架,以绑缚控制劣马钉掌。旁边还有锤打马掌的台墩。不知何时马掌铺没了,再也听不到叮噹响打马掌的声音了。

由马掌铺往西隔几家,有一窄胡同直通老君堂。胡同口西侧有一大门,象是大车店的大门,右下角有个小门,我有个初小同学住这里。再往西不远就是“朝阳门小学”了。小学的马路对面就是“朝阳门大街180号鬼宅”。

朝阳门大街当时是很繁荣的,尤其马路北商店多,摊位多。从“聚宝华”到“永昌顺”,便道上分两排,中间走人,密密麻麻全是小吃摊位。有老豆腐、水煮羊头肉、卤丸子、大麦粥、旋粉、牛蹄筋、切糕(又叫盆糕),到了夏季还有“刨冰”。别人提到的回、汉民饱子我有印象,但记不清摊位了。

现在这些小吃在特色小吃店可以找到,但“旋粉”、“刨冰”绝对找不到。“旋粉”就是很象现在的宽粉条放在“炒肝”的卤汤中。不但好吃,它的傢伙什应该给赞。紫铜大锅锃光瓦亮,紫铜平勺比较特出,盛一碗“旋粉”要盛好几下。至于“刨冰”,可以说是“冰激淩”、“冰淇淋”的前身。“刨冰”的作法:一块方冰固定在可旋转的小台子上,刨刀刨削下冰花,捏紧成球,插棍手持,在雪球上撒上带颜色的甜水。凉凉的甜甜的,小孩子吃着它还想吃啥!

马路南没有什么摊位,只在南水关儿口西侧把角有一推车摊位,专卖时令小吃,如炸糕、爱窝窝、煮老玉米、煮红薯。煮红薯是一绝,用的都是拉了秧的小红薯。一般小红萝卜大小,大的也就像大红萝卜。一大铁锅,咕嘟咕嘟熬出糖黏儿来。用小刷子刷在红薯上,看着就诱人。老板姓杨,都叫他杨板儿,这是对回民的尊称,就是在姓的后面加“板儿”。但姓朱就叫“黑板儿”。杨板儿的摊位旁边,靠墙还有个小烟摊,是马家老爷子。

马路南没有什么摊位,但有时来个“照快像”的。所谓“快像”就是在墙上挂块白布,前面立个三脚架,上面顶着个照像匣子,外面罩一块里红外黑的蒙盖布。拍照时客人坐在白布前。摄影师的头钻进蒙盖布里,鼓捣半天,摄影师钻出蒙盖,叫客人看着带盖的镜头,然后迅速打开镜头盖,再盖上。又鼓捣一会,4张“立等可取”的照片就拿到手了。

 朝内大街解放后重修了马路,还开通了北京第二条公共汽车线路(2路)。朝阳门还是起点站。5分钱坐两站到东四牌楼,再走回来,过过坐车瘾 。


朝外

出朝阳门绕过箭楼,南侧是火车站,南来北往的全是运煤的货车。过了火车站就是护城河的桥。护城河是南北向,过桥的东北岸,在树丛杂草中有一户人家,此处叫莲花池(也可能叫荷花池)。这家旁边有一冰窖,冬季护城河结冰,就地取冰入窖冬藏。

 那时,护城河冰上很热闹,小孩盘腿坐在仅容一人的方板上,板下固定两根铁条作为滑道,双手各持铁钎,插冰前行,快如流星。

 朝外大街是东西向的,过桥后马路北往东有“吉市口”、“元老胡同”、“东岳庙”……

 马路南往东有“新声戏院”、“神路街”(神路街已经到了东岳庙的马路对面)、女四中、东大桥……。

 “新声戏院”东侧有一窄胡同,向南出口是坐东朝西的“群众戏院”,戏院的前面一片就是“坛口”,·这里可能就是后来的“朝阳菜市场”。

“坛口”当时就像个小“天桥”,有茶馆,茶馆里有说书的。这里还有撂地摊说相声的、拉弓卖药的、变戏法的……。

在这里的两个戏院我可看了不少戏,都是老家乡亲们来京务工休假时,带我这小孩子看戏。那时武戏较多,如:巴骆和、五百年后孙悟空等。名演员也不少,如:李金声(李洪春长子)的“打渔杀家”。最老的演员如:小春来,演了几场“欧阳德”,还是上下两本。后来很出名的董文华、董文敏兄妹也在这里演过。

这是民国初年,由谭鑫培老先生的合庆社,在吉祥演出的精彩节目,其中小春来演出的是海握添寿。


后记

思思想想。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拆了,1958年箭楼拆了,自此“朝阳门”、“朝阳门箭楼”,只存在了名词和我们脑海的沟壑里。照片吗?绝没有我见过的“朝阳门”、“朝阳门箭楼”和朝内外大街。只有在梦里能见到亲切的,模糊的影子。还有久远的对面不相识的小同学、小朋友,你们可能不记得我,可我还记得你们,我想你们,请来信息。

何贞凤、刘金兰、赵家瑞、徐天宁、赵全禄、张同兴、朱鸿儒

柳  刚、潘玉昆、赵志道、马贵文、马贵福、白玉培、付志贵

叶永福、王 道、杨耀增、张桂本、沙忠心、杨德志、马永旺

杨增善、王玉华、刘仲武、王金庆、郎玉贵、刘凤仪、徐 崇、张敬文、马德清、顾宝贵、张文德、赵广和、张连生、三印字、高家三姐……。

联系方式:13521463108     mailto:slx66880113@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