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麦积山 真正的一座窟

 YINGFENG110 2019-01-23

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思绪都还没有沉寂下来时,天水南站就已经到了。出车厢、下台阶,连乘两个下行电梯,感觉时间有些长,下到地下太深。出检票口来到站前广场,我有些晕,回眸看着天水南站四个大字,我好像悟到了什么,高铁?不会是建在高处的铁路就叫高铁吧!

傍晚时分,太阳还高高挂在天边,夕阳下整个天水市轮廓分明,高楼鳞次栉比,有几分现代化都市的风采。宾馆的价格与东南沿海城市没有什么两样,看来这个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水平确实高,也印证了出租车师傅一路上的抱怨和哭穷。房间承设简洁,干净也敞亮,心里也就平静了好多。一夜电视作陪,倒也不觉得无聊。

早晨,在微微凉风中我们奔向了麦积山。在车上我想,三十多年的工作中,有好多次去甘肃,到过很多地方,诸如陇西、甘谷、景泰、武威、张掖,兰州每年也必去,但总体印象就是干旱少雨、土地沙化,大多数山都是光秃秃,植被很少。车出市区向东南方向二十多公里后,映入眼帘的一切颠覆了我的记忆。

麦积山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古称"秦地林朱之冠"。远看山势壁立,犹如刀削;山顶拱圆,绿树遮掩。在这个初夏的六月天让人顿时有了丝丝凉爽之感。

麦积山,又称麦积崖,是秦岭山脉西段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它位于天水市东南约九十华里处,麦积山山高142米,形状奇特,孤峰崛起,远远看起来就像农民在夏收中将麦捆堆积在麦场的形状,故得名。《玉窟闲话》(五代·王仁裕)是这样记载的;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麦积之状,故得此名。

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尔后屡有修葺扩建,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山樵山 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仅二十米,有的高达八十米,整个宽度约二百米。以前整个洞窟崖面是浑然一体的,之所以成了现在的东西崖两个窟群,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强烈地震致使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而形成,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出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石窟中是罕见的,因此它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四大名窟。也是丝绸古道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其丰富的植物类型和物种、典型的丹霞地貌、别具一格的"崖阁"特点、以及精美的泥塑艺术麦积山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拾阶而上,一边是精湛而美伦的石窟塑雕,一边是天山合一翠峰连绵。美中不足的是我有点恐高,步履蹒跚,双手要紧紧抓住钢管护栏或水泥立柱。尽管这样,我贪婪的眼神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驻足在“散花楼”前,寻思着名称的由来,简单的传说说法是在此散花,佛将带给你好运和祝福,比较宗教一点的说法是是七佛阁里的七尊大佛,当年佛阁建成后,曾邀佛祖来此讲经说法,赴会听法者云集上七佛阁之下。七佛阁里修行的二十八尊飞天,见此盛况,兴奋不已。为识别赴会者们对佛的信仰是否真诚,她从空中向地上的众生散花,如果他们心诚,飘落的花雨就会飞向天际;如果花瓣落在谁的肩上, 就说明他俗缘未断,红尘未了。结果,散落的飞花久久飞舞于空际,没有一瓣落下,证实前来听法的众僧,个个诚心敬佛。两种说法我都相信,也想找些纸片散一散,可为了环保,我还是放下此念,但我更相信佛会给我给我们大家带来好运和祝福。

细细观瞻大都督李允信所造的“七佛龛”(也称上七佛阁),感悟着他的宏伟,领略着他的壮丽,北朝有一位文士受其震撼曾为之作铭,导游解说太快,我的记忆也就模糊了。大型庑殿顶崖阁,距地约七十余米,全长三十多米,高约九米,窟深处达八米,现有圆雕和石胎泥塑八十多身,七龛主佛历经各朝各代重修重妆,尽显佛的庄重、佛的肃穆,虽岁月弥久,仍然也不失艳丽和清新。各龛内众多雕塑造像若隐若现,资料显示均为北周原作。二百多平米的壁画堪称石窟之绝,七佛阁上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

 麦积山石窟也曾有“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壁画中所显示的人和物及由此而演绎出来的故事,摒弃了印传佛教文化中的一些古板清规戒律,多具有汉文化的特色, 壁画中的飞天没有翅膀,没有羽毛,他是依托云彩在飞扬,或者借助飘曳的衣裙或者是灵动的彩带在飞翔。

我对石窟文化,造像技艺乃至礼佛侍佛方面的知识涉猎太少,虽然躬身到过山西云冈,亲临洛阳龙门,也曾夜以继日的奔赴甘肃敦煌莫高窟,但都观瞻的是石造像和造像的演变以及千姿百态石窟壁画,而麦积石窟开凿在如此之高如此之惊险的悬崖峭壁之上,确实让我震撼,洞窟虽“密如蜂房”,但布局周正规则而没有乱象,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为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探访古人是如何上去凿窟的,专家研究的结果也难以让人折服,所以当地至今还盛传"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这虽然是民间的的说法。可也印证出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现代的人们为了保护石窟,也为了人们近距离观瞻石窟塑佛而铺设的栈道,很有创意和蕴含,栈道与石窟相嵌、相依、相托、相偎,层层叠叠而又盈盈绕绕,栈道的“凌空飞架”,使古老的石窟与现在的时尚建筑相映相融,形成了一个壮观而又宏伟的建筑群,也成为景区具有现代特色的靓丽风景。

坐在山门的斜阳里,凝望清俊的石窟,回味着整个行程中的所见,虽然有些石窟处于保护的目的被关闭没有观瞻,部分造像也被纱网遮蔽而没有视其全貌,但我们还是很惬意,短暂的领略石窟瑰宝的魅力,与神态各异的造像能够近距离甚至是面对面目视,那也胜过无数次互联网阅视,更胜过好多次激情下的隔空猜想。

 麦积山虽然也是中国四大名窟之一,但我感觉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窟,在人们传统印象里,石窟不光是在石山壁上凿洞,而是凿洞的同时要利用原石造佛像,如果原石不宜造像,那么也必须另找石材造好佛像后再请进洞内。但麦积山 只有极少量的石雕造像,开凿了如此之多的石窟而大多只有石佛龛,位于其中的多是以泥塑为主的塑佛像。另外石窟多以平面方形为主,平拱、敞口、大龛。而龙门和云冈石窟则基本上全是石造像,当然敦煌莫高窟则是以壁画闻名。

北魏时期佛教开始盛行,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在这个阶段也达到了鼎盛,但地处西北方的麦积山在造像上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造像多以褒衣宽带秀骨飘逸,唐代也不乏体格健壮硕大珠圆玉润。同时工匠们又巧妙的融入了当地的民风及生活情趣,塑像面部方圆,眉细目大这也是其他石窟在造像及形制分明分明所不极的,含笑带着温婉,庄重富含睿智。回味观瞻过的塑像没有一尊是凝重或清寂。我揣摩这可能是当时当地民情民风的体现吧。

从西魏时期起的历代统治王朝很注重礼佛、侍佛及佛教的宣扬。独特的经变画和本生故事画是麦积山石窟又一特色,因为它是简易的,因而从年代上看,在目前所有石窟中也是比较早的。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直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即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叫变相,即经变画。本生故事则是佛教徒为了把释迦牟尼佛说的神圣伟大,就把他的前世说成是普救众生忍辱苦修的国王、太子、贤者或者是动物界各种王的不同化身,教徒们把这些优美故事编纂附会到释迦牟尼前世身上,用来教化信徒。麦积山在西魏时期开凿的第一百二十七窟中就已经有了简单的经变画,敦煌莫高窟出现的经变画已经是隋代中期了,期间经历了西魏后期及北周乃至隋初期,但敦煌莫高窟出现的经变画也只是反映了一部经典的一品或数品。经变画和本生故事画在洞壁上出现,它不是针对僧侣坐禅观想用的,而主要是为了向信徒们宣传佛经的真正内涵用的,高僧和众多信徒一般都会将佛经全部或部分牢记于心,看到壁画也只是起到加深印象作用,而面对广大普通信众特别是不识字的人们,更多地还是由和尚指着画面来讲解佛经中的含义及道理。

经变画是完完全全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是佛教在中国历经千年和人们对佛经认知过程的体现,对广大普通信众对佛经的认识及接受有重大影响,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西魏前期有地位有权势的僧侣在弘扬佛法宣讲教义方面创新出因人施教的方法,本生故事画更是将佛经深奥体系融会贯通到生活实际而进行的简易释法,是将复杂事情简单化,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的艺术化宗教形式,在当时极具创新意义。难怪至唐中期普天之下佛事光大,也有了唐僧西天取经的佳话,看来创新与时俱在更要与时俱进。

麦积石窟所展现的造像是以泥塑为见长,故有“东方雕塑馆”之称,我们在观瞻过程中始终与七彩颜色为伍,没有了龙门、云冈两窟清一色的灰蒙蒙感觉。麦积石窟的工匠们摒弃了以往造像在讲究细部方面的一些桎梏,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为主要素材,加以空灵的想象思维且施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好多本应生活在仙境而又好似在凡间的造像,造像极具生活化,而这正是值得我们玩味和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