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病防治】布病危害有多大?看了吓一跳!

 农牧家人 2019-01-23

什么是“布病”想必牛羊养殖户都有所了解,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布病不仅是兽医、配种员的职业病,也是做畜牧行业人士的高发病,那么布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笔者行医多年,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发生在养牛家庭当中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

老王是一名养殖大户,家里的肉牛通常是老王凭经验从牛市挑选购买的,也很少出现问题。但是老王万万没想到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毁在了布病上,有一次老王在牛市花高价买了一头品种很好的母牛,可是这头牛携带布鲁氏杆菌,可老王没有看出来,直接把母牛归群了,最后导致全群母牛连续三年发生流产。但老王却找不到原因,后来在执业兽医的帮助下给牛抽血并送到实验室检验才发现牛得了布病,无奈之下老王把所有的母牛全部淘汰了,还导致三年内不能在老牛圈里养牛,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所幸人没有被感染。


故事二

男主人公小李今年31岁,女主人公小刘今年27岁,二人在结婚后决定购买基础母牛发展养殖事业,但不幸的是,在养牛过程中,夫妻二人被感染了布病。人如果感染了布病之后,会出现多汗、汗质粘稠,骨关节疼痛、肿胀,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男女不孕不育症,而且很难治愈。如今二人已经养牛三年了,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到头来都用来治病了,现在夫妻二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病治好,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

所以无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患了布病,没有了健康,给你1亿元那又有什么用呢?!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布病的传染途径、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


01

布病的传染途径

1、血液传播:伤口、注射、蚊虫叮咬等。

2、口腔黏膜传播:手、食物接触了布鲁氏杆菌。

3、呼吸传播:吸入具有布鲁氏杆菌病的尘土、热气等。


02

诊断标准

1、 发病前病人与患有布病的家畜或畜产品有密切接触史,或与生活在疫区的居民,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者等有密切联系。

2、 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或肝、脾、淋巴结、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 牲畜除流产外,无异常。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期。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不易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4、 实验室检查:

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器材与试剂: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载玻片、移液器、枪头等 。方法:在载玻片上加抗原30μl,加入30μl被检血清,混匀。在5min内观察结果,轻摇载玻片,出现凝集颗粒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b.试管凝集试验(SAT),器材与试剂:布病试管凝集抗原、生理盐水、试管、移液管、移液器、小烧杯、枪头、试管架。方法:准备试管、血清稀释、加入抗原、凝集试验标准比浊管的配制。结果判定、总结:检测比较准确,但操作麻烦,费时费力。

5、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03

养殖业对布病的防治措施

新引进牛只须隔离饲养两个月并检疫两次,阴性者方可合群。对患病牛应淘汰处理,以免传染全群,造成更大的损失,畜舍用3%氢氧化钠液或新鲜石灰水消毒。每年定期进行检疫,成立病牛隔离饲养场。定期预防注射,常用于牛的菌苗有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5~8月龄注射1次,18~20月龄再注射1次)、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菌苗、猪型二号活菌冻干菌。


04

人对布病的防治措施

不食用未经过煮沸或灭菌的奶和奶制品,不食用患布氏病动物的肉及肉食品,冻肉和腌肉、未煮熟和未烤熟的肉类都具有传染性,有布病流行的地区出产的毛、皮也是一种传播因子,所以不使用患病动物毛、皮。出入发现疫情的街道、养殖户的圈舍要进行卫生消毒。对于有职业史的相关人员,一旦出现类似某症状的患者要提高警惕,最好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去咨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群众布病防治知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04

检验检疫重要性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将布病、结核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列入优先防治动物病种。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区防控、部门协调、统筹推进”的原则,针对不同疫病在畜间和人间的发生与流行程度,采取“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防控策略,逐步实现控制、净化和扑灭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治目标。

因此,对于广大养殖户来说,购买牲畜的时候,尽量要通过检验检疫合格的牲畜,可以降低购买患病牛的风险。布病通过体外特征是无法准确诊断的,必须要经过实验室化验才能够确诊。这样才能够避免自己和家人感染布病,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健康,钱又能解决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