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浏览器

 潇潇雨ekg9m5f4 2019-01-23

文|郑德

任何民族在色彩学的认识上,都有二种观念,一是意识色彩学,二是自然色彩学。意识色彩学是民俗意识的行为形式之一,具有象征意义。[1]在北方民族民俗信仰的世界里,第一种大于第二种。在满族先人的色彩观念里,黑色与祖先有关,是万物之源的象征。

满族人的祖先神话反映了这种“黑色”观念。

第一个神话是“爱新觉罗·布库哩雍顺诞生”。《满洲实录》载: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仑。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仑衣上,色甚鲜艳,佛库仑爱之不忍释手,遂含口中,甫着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佛库仑后生一男,生而能言,倏尔长成……答曰:我乃天女佛库仑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哩雍顺……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哩雍顺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定号曰满洲,乃其始祖也。

《满洲实录》载“三仙女浴湖”(一只鸟把衣服叨走了)

第二个神话是“神鹊救樊察”。自从爱新觉罗·布库哩雍顺诞生之后,满族人发展了数世,布库里雍顺的儿孙们过于暴虐,导致部属叛变。叛变者要杀尽他的子孙。其中有一个年幼的男孩叫“樊察”,脱身逃到旷野。正当樊察身后马蹄声声、尘土飞扬之际,恰巧有几只“神鹊”栖落在路旁的幼儿樊察头上。追兵疑为枯木,于是拨马而回,樊察因而得救。此事虽为神话,然而他的后世子孙们对此都颇为惬意,并把它载人史册。《满洲实录》不仅在文字上详细记述了这段故事,而且还配有“神鹊救樊察”的图画。

《满洲实录》载“神鹊救樊察”(第二个图,上方,一个乌鸦立于一人头顶)

第三个神话是“群鸦路阻兀里堪”。《满洲实录》记载:“九月内……九国兵马会聚一处,分三路而来。太祖闻之,遗兀里堪出探,行约百里至一山岭,乌鸦群噪不肯前往,回时则散;再往群鸦扑面。兀里堪遂回,备述前事。太祖曰:‘从可扎喀向浑河探之’。及至,夕见浑河北岸,敌兵营火如星密……。兀里堪回报太祖言:‘敌国大兵将至,时近五更矣!’太祖曰:‘人言叶赫不日来兵,今果然也’……”

第四个神话是“神鹊救罕王”。相传,当年努尔哈赤出世的时候,被明将李成梁追赶到深山老林里,骑的马累了,就剩一条伴随他的狗。努尔哈赤跑累了,躺在森林里睡着了。李成梁的军队放火烧山。忠诚的狗跑到水泉里沾满一身水,把努尔哈赤周围的柴草全滚湿。狗一趟又一趟地沾水,不停地跑,最后累死了。大火过后,李成梁的军队继续搜山。努尔哈赤还在酣睡。一群乌鸦围着努尔哈赤喳喳乱叫,把努尔哈赤惊醒了。努尔哈赤看到山火还在燃烧,又听到山下兵马喧嚣,起身就跑。努尔哈赤深感狗和乌鸦救命之恩。从此,就给八旗军立下三条规矩: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打乌鸦。

上述四则神话中,神鹊即乌鸦,是一种黑色的鸟。如果不考虑鸟崇拜的问题,而单就色彩观念来说,黑色之于满族人具有重大意义。四则神话均具有这样一个逻辑结构:乌鸦(黑色)——始祖(万物)。乌鸦救助始祖,帮助满族人发展繁衍,意味着黑色是人类世界的源头,从中诞生了万物,即,黑色是万物之源。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结构,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源于与满族先民同样居住于北方的雅库特人。这个民族也崇拜乌鸦。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年轻萨满被“黑渡鸦”(乌鸦)驮着飞到上界,被安置在一个鸟巢里,吮吸着白驯鹿的乳汁,三年之后,重返人间;另一个萨满则称自己“被哺育在第八层的巢中。我将要再生,再被黑渡鸦查拉·索伦哺育。”这两个萨满相互比武之后,第二个萨满真的被年轻萨满杀死了。[2]这个故事显示了这样一个逻辑:萨满的生命来自白色的乳汁,而白色的乳汁(白驯鹿和乳汁均为白色,可归为一类)则源于黑色的渡鸦。也就是说,代表生命和养育的“白色”是由“黑色”提供的。黑是白的前提和基础,黑创造了白,即,黑创造了世界万物。

雅库特人的这种观念逻辑也存在于满族先人之中。满族萨满祭祀之初,一定要献黑猪。因为在满族先人的潜意识中,黑色,是万物之始源。当把黑猪蒸煮完毕后,一定要“亮白”,把猪体内的白色油脂膜取出,展示给神灵。这一举动显然表明,白诞生于黑。萨满“背灯祭”[3]一定要关闭所有灯火,营造黑色的氛围。背灯祭的各种星神,都穿着白色的衣服,背着白色的布囊。满族人认为星、日、月都是白色的,“白”必须诞生于“黑”之中。

如此,我们理解了满族的神话故事,也就能理解黑色对于满族先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了。

参考文献:

[1]郭旭光,金峰铭,鄂·苏日台.神话·民俗与萨满服饰[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151.

[2][美]约瑟芬·坎贝尔.萨满教[A].吉林省民族研究所.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二辑)[C].天津古籍研究所,1990:315-318.

[3]背灯祭是祭星的变异。满族人的祖先是游猎民族,日夜在山林中狩猎,难以辨别方向白昼靠太阳来辨别方向,夜晚便靠北斗七星来辨别方向。北斗七星为满族猎人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免于迷路,久而久之满族人便对星星产生了崇拜。因此,满族先人视北斗七星为神。“所谓“祭星”,首先是祭七星。然而,在满族先人定居并以农业为主以后,对北斗七星的需要渐渐的减退了。还由于条件的改变,不再在河滨、林缘祭星,而在家中祭星了,因而出现了‘避灯祭’,‘避灯’是仿造的祭星环境——黑天。在佛满洲中早已不见室外的祭星了,而在伊彻满洲中,却传流较远。《依兰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印本)载:伊彻满洲‘那丹(即七)乌什哈(即星)’。‘每逢春秋,宰猪煮饼,于无风之夜祭之,请屯邻共享其余,惟不燃灯烛。......曰‘乌什哈他库拉’(言祭七星背灯肉)。’‘他库拉’,汉意为‘祭’,‘祭祀’。‘乌什哈他库拉’,汉意本应为‘祭星’,这里引申为‘祭七星’。此引申尚不尽意,所以在‘乌什哈他库拉’之后,用小括号注为‘言祭七星背灯肉’。”这样看来,背灯祭就是在纪念北斗七星。是星祭的一种延伸。(见于庄福林《试论避灯祭的实质》,满族研究,1994年第4期。)

————如需转载,留言微我————

学术研究|文化传承   

原创|共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