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全,气机的运行同样遵循着天地四季之规律而显现着生长化收藏。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的鼓动,即郑钦安所言“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之理。立足后天坎卦二阴抱一阳之理,人体之阳气藏于土下之水阴中,藏得越深,元气越强,阳根越深固,则生生之原越充足。此火充足则四维升降各循其道,此火一熄,阳根被拔,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伤寒杂病论》中治病诸法皆以恢复正常的一气周流为要,生生之原自然增强,因此李可老中医提出“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吾师吕英教授临证立足气一元论,宗经方要旨,时时顾护元气,圆融无碍运用八法,随证灵活选方化裁,以恢复每个患者失常之圆运动,疗效颇佳。现将师父教授之大法结合自身之体悟整理成文,以就高明。 1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乃吾师临床大法。“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故万物皆由无极而化生。气含阴阳,天地自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人为天地之子,当效天清地宁之理,力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状态,即吾师所倡的“一团和气,不分阴阳”。 2扶阳为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先天真一之气,对应北方坎卦中一点真阳,才是医者所求“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源。 立足先天真一之气,则“凡病皆为本气自病”。《灵枢·决气》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就人的生命而言,是先天真一之气这一本原在人身上的现象而已,气血精津液皆由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有:“凡病皆运动不圆,凡病之愈,皆不圆者仍复其间。凡病……皆须自己的阴阳和平,而后病愈。并非别有去病之法,调和阴阳、运动复圆之法也。”故临证当立足北方生生之原分析四季五方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使乖乱之六气归位,运动复圆,即为“扶阳”。 3如何扶阳 “扶阳”的内涵是治病求本,不离坎中一丝真阳,不是简单地指使用姜桂附等辛温大热之品,而是按照医圣仲景六经用药,则一百一十三方,均可达“扶阳”之意。具体有如下4个方面。 3.1四逆汤 立足元气,四季阴阳变化均是元气的变现,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少阴篇的四逆汤为温养元气的首选方药,根据李可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炙甘草用量2倍于附子,此种配伍的四逆汤既可温阳化寒,又可达阳能生阴,同时可起到土伏火之力,恢复一气周流的圆运动,气血阴阳兼治,故四逆汤作用于气机圆运动的每一个点。 3.2四逆辈 即为理中汤加味,“中”字体现了中轴、中土、中焦。因此理中汤并非单纯的作用于脏腑脾胃,而是作用于贯穿整个人身的中气。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轮转轴灵。立足中土,此类方药能将离位之邪归至土下水中,药物发挥的力量与四逆汤同理,均可达到生生之原的增强,故仲景将其命名为四逆辈,此亦“先后天两本互为其根”及“三阴统于太阴”之理。临床上可随证选用五味子、乌梅、山萸肉等。 3.3阳明降机 立足人身之一气周流,阳根是否深固,生机是否旺盛取决于人身的阳气是否顺利敛降、蓄积、封藏。大气之始降对应主气中五之气阳明,人身气机的运行亦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故李可老中医提出“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恢复阳明正常降机则火、热、燥三邪可自行归位。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甲木是否能顺降为阳明降机的关键,故白芍这味药,一则可协调甲乙木的作用,其降甲胆之作用实则对治疗乙木之升发太过壅于局部南方而化热之气;二则可降西方燥金之气对应的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三则可通过降甲胆从而恢复阳明正常大降机。 3.4八法不可废 郑钦安认为:“医圣仲景,立方立法,揭出三阴三阳,是明真气充周运行之道。一百一十三方,均为补药。”人禀先天真一之气而生,真气无伤,外邪不入,内邪不作,何需用药?况此团真气非有形之草木所能补,仲景方药能使真气运行之道通畅,故钦安思想认为均为补药。如汗、吐、下法均为荡涤诸邪,邪去正复,正复神安,即为平人。即使是阳明病的承气汤或白虎汤同样可达到“扶阳”之效果,其分别对应阳明经证和腑证。胃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是其戊土之燥气作用的体现。戊土属阳明,位于西方。西方燥金其性敛降,故胃之气机运行以承降形式显现,这就是承气汤为何用“承气”命名之理。如白虎汤中用1斤石膏一可辛凉轻解肌中之实热,二凉降之性可承降肌中之邪热,一开一降,配合知母、粳米、炙甘草,对治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阳明经之实热证的同时,呵护了后天之本——胃戊土之气。如果患者胃气本已不足,但阳明实热经证明显,加人参便是仲景的“人参白虎汤”。如是可知,当里热极盛,津液被夺时,宜急下存阴或清泄里热,以免造成亡阴、孤阳不生之局面;且保存戊土之气,则“戊癸化火”之力增强,从而恢复少火生气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