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老人,他的家族在保定已经居住了整十辈,保定城的人文、地理、旧事已经镌刻在了他的心里。退休后闲来无事,他还会到滨河公园给老人们念报纸、讲保定历史,吸引了一群固定听众。老人名叫郝群峰,电力修造厂的退休工程师,今年67岁。
偷听说书
“保定商场西门外,过去有3个说书摊,那是过去保定人闲暇放松消遣的地方。其中蔡保光说得最好,说的书有大五义、小五义、三国演义等等。说书人坐桌后,听众们在不远外的木头凳子上听得津津有味,每说完一段儿一敲醒木,说书人会拿着帽子转圈儿收钱。听书的人们一般都会给点儿,不过当时我们都是小孩儿,也没有钱,听过了瘾撒开腿就跑。这会听收音机里说书,再也没有那会偷听的感觉了。”老人回忆着,不经意露出孩子般顽皮地笑声。
冰窖,“老保定”的独特回忆
“你知道吗,保定原来有两座存冰的冰窖,就在现在体育场游泳馆附近。”
据郝群峰回忆,当初每个冰窖长约50米,宽近20米,深10余米,里面放满了一亩泉水冬天结成的冰。储存时先铺一层滑秸——也就是秸秆打碎的粉末,大约一尺厚,有保温作用——之后再铺一层冰。“这里的冰也是冰棒的原材料,当初裕华路东华斋的甜冰棒,还有庙会时小贩贩卖的冰块,都是从这来的。不过家里不会总给钱让我们买冰棒,所以有时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还会相约到冰窖偷冰吃,那股凉飕飕的感觉别提多爽了。1954年,省体委将这里收了,冰窖就改成了游泳池。”
三月十五,坐船“上庙”
说完了冰窖,郝大爷又说起了坐船逛庙会。“我们从南关大桥边的码头上船,顺府河东行,到4里地外的上闸码头下船。那时河岸两侧都是垂柳,河道也是弯弯曲曲。当时的庙会叫保定市刘守庙物资交流大会,卖东西的特别多,有日用百货,也有犁头、柳罐等农用品,芦苇席棚和一个个白帐子绵延好几里地。除此之外还有跑马戏、吹糖人、拉洋片的,别提多热闹了。”
郝群峰说,这些保定老事儿,他跟不少人讲过,总能换来听众们的哈哈大笑,“给别人讲这些,一是想图个乐呵,看着别人高兴,我自己心里也舒服;还有就是想让更多保定人知道这些事儿,了解老古城,别让老保定的故事没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