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397---398)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9-01-23
 
 
一日一联趣话(397)

游趣三百联第128篇:题三水大旗头古村。

大旗头古村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明代时已聚成村落。

古村居民钟姓、郑姓共同开村辟地,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原来村落旁侧河涌建有大桥,即称此村为大桥头。至清代光绪年后,该村郑姓第六代世孙郑绍忠荣任广东水师提督加尚书衔,为一品高官,死后葬于村西南向的老虎岗,由村里远眺,绍忠墓如大旗飘展,于是后人改此村名为大旗头,该村名遂沿用至今。

当年,清太后慈禧听闻郑绍忠在老家尚无像样的居舍,大发慈悲,下旨令国库拨金修建。于是大旗头村立马变样,一座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村前广场以及池塘于一体的村落布局完整,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广东农村民居的特点。 

从现场遗留的村落房屋来看,大旗头村的布局相当有趣。村落坐西向东,南北延伸,从村南门进,村落的中心是郑氏宗祠,和其他村落一样,宗祠对面是水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不远处的一座三层六角的古塔就是中国乡村中常见的文塔,被称作是笔塔,再加上塔底下的两块形似墨砚的巨石,以及村前仿佛铺开的白纸般的晒谷场,就组成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相传郑绍忠不识字,因擅武才打拼到广东水师提督的位置,因此他希望后代能通过读书做官,当然这里的文房四宝也有后人附会的成分,但也表达了广东民间历来有好学的民风,笔塔仍然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读书或考试,总有家长来烧香。

大旗头村建筑风格独特,五座家庙裕礼郑公祠、郑氏公祠、振威将军庙、尚书第、建威第排列错落十分讲究。行走于巷道民宅之中,最让人惊叹的是:防盗、防火、防风和防漏之设计非常精巧。墙壁高高的石脚、高达2米多的气窗、较低的窗口则都镶嵌铁条,所有的屋宇都设有两层屋檐,即使盗贼想破顶而入,都要花费太多的力气。整个村被分为四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有铁闸,必要时同时落下,整个村庄则如同一堡垒。而巷间却四通八达,很多楼宇间有天桥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宫。更让人叫绝的是,整个村落墙体厚达半米多,外层青砖,里面竟然夹厚达30多厘米的麻石板,难怪在文革前期,曾经有人试图毁村,但发现屋宇如此难拆后,也只能望而兴叹。村中人回忆说,小时候村内一间民宅突发大火,屋内火光冲天,却丝毫未波及邻舍,失火屋宇除房顶烧穿外,主结构也安然无恙。原来,大旗头古村建好以后,郑绍忠曾立下规矩:住进大屋的人,不得随意改建。这一禁令,让这座古村不受天灾损毁。

可惜的是,天灾可避,人祸难逃。新中国将郑绍忠房支家族列为反动地主,古建筑群作为地主庄园,誉为广东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大旗头村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家庙、宗祠、府第、文塔等遭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围绕郑绍忠及其宗亲而兴建的各种纪念性建筑不是被严重损毁,就是改做它用,室内原有的匾额楹联全部失散,家俱丢失殆尽。振威第被改为牛棚。尚书第被用作仓库、食堂,厅堂内部构架已经不复原貌,原来的抬梁式架构已经被替换为简单的棚屋结。

浩劫过后,人们痛定思痛,方知道古建筑及文物的价值。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开始了修复保护与个别景点的重建,大旗头村这一岭南古村落奇葩又重新焕发新的风彩。2003 年10月大旗头村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12条村)之一,2004年它又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

号为广东第一村未免有点荒唐,但中国荒唐的事太多太多,也费事去评论了。既然走过游览过,也得撰一联以恭贺之,联文曰:

     虎岗浩气威三水;文塔清辉耀一村。

一日一联趣话(398)

游趣三百联第129篇:题佛山忠义乡通济桥。

昨晚在佛山过元宵,第一次感受到忠义乡人的那种淳朴与虔诚。几十万人浩浩荡荡,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像潮水般奔涌而过,那景象无比壮观。这就是佛山人几百年相沿不间断的“行通济”习俗。

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叫通济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通济桥始建于明代,距今300多年。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无闭翳意指无忧愁、无衰气)。

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寓意“九出十三归”的意念。这座拱形的石桥,每当夕阳斜照,桥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便是形容此般美景。
右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左联: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曲桥跨水与逸客寻春,果然是一幅好景致。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只不过作了一点改进: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同样体现过桥祈福的意念。

是以,原先的河没了,桥还在,行通济的习俗还在,佛山人淳朴、善良、虔诚的族群精神还在。每年元宵节,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今日的游趣之联,就写给佛山的通济桥好了,也是一份地方民俗的记录,联文曰:

      迎春一夜行通济;逐梦千年祈共赢。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