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龙湾村村碑)
在石佛寺街道房身村南、小屯村西北,有个小小的村落,名曰四龙湾村。相传,此处有四个水泡子常年润泽,不曾干涸,四个水泡子连接起来酷似龙状,在清嘉庆年间,有姓关的人在此地开荒种地落户,后逐渐形成村落,起名四龙湾村。四龙湾单从名字看,就天生带着几分“神气”,村民们也是勇气十分。2017年,四龙湾村成为沈北新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沈北新区锡伯族嘎拉哈协会在这里挂牌。

(2.非物资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3.锡伯族嘎拉哈协会)
今天,宁静的小村旌旗招展,车水马龙,异常喜庆,锡伯族同胞心怀热望,从四面八方赶来。原来农历腊月十六,是锡伯族女祖先神“喜利妈妈”生日。 “纪念锡伯族南迁320周年暨喜利妈妈祭拜仪式”在这里举行。

(4.祭拜仪式现场)
喜利妈妈是由“喜仁妈妈”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在这里是“奶奶、老妪”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世系奶奶”,即娘娘神。锡伯族儿女祭拜喜利妈妈,希望得到女祖庇佑,子孙繁衍,生生不息。

(5.祭拜仪式现场,中国结与嘎拉哈的民族情缘)
锡伯族是个具有多种信仰的民族,他们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信奉萨满教。《锡伯族萨满歌》唱到:
筷子哪有乌杆长
树大总能遮太阳
魔鬼不要撒瘟疫
坑害好人神不容

(6.风姿绰约的身着改良锡伯族民族服装的舞蹈家,自带女神范儿)
沈阳地区是锡伯族人口较集中的地区,石佛寺街道就是一个锡伯族、朝鲜族少数民族街道,全街道1.26万人口中,锡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了将近一半。

(7.乐队老师在做演出准备)
据记载,锡伯族同胞从遥远的大兴安岭嘎仙洞南迁而来,后不断南迁到松花江、嫩江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玄烨巡视东北后,决定将定居于齐齐哈尔、伯都纳、吉林乌拉的锡伯族,分别迁往归化(呼和浩特)、盛京(辽宁)和京师(北京)三地,故2019年是锡伯族南迁320周年。

(8.族中的重要人物傅永林先生)
在文字出现以前,锡伯族先民用结绳的方法记录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九尺长的麻绳,又称“天地绳”“锁绳”“索绳”“长命绳”,上面系着小弓箭、箭袋、铜钱、摇篮、彩色布条、摇车、嘎拉哈等,这些物件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9.“喜利妈妈”真颜)
弓箭代表着家中诞生了一个锡伯族男儿,布条代表家中添了一个女孩,嘎拉哈代表增加了一代人的辈分,摇篮代表娶了一位媳妇,铜钱表示发财富裕,水桶表示风调雨顺……

(10.“喜利妈妈”真颜)
祭祀“喜利妈妈”要用黑色无杂毛的公猪。供品摆放好以后,奏起《祭祀曲》,上起香火,燃起蜡烛,响起鞭炮,锡伯族儿女行叩拜大礼。

(11.祭祀供品)
孔子在《论语》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拜祖先如祖先在,祭拜神明,如神明在。如果我不参与祭拜,就如没祭拜一样。祭拜最重要之处在于亲力亲为和心怀虔诚,祭拜最深远影响的是传承文化信仰,凝聚民族精神,促进团结繁荣。祝贺锡伯族同胞“喜利妈妈”祭拜礼成,生活幸福。

(12.族中重要人物,主祭师、嘎拉哈协会关会长,自带威严)

(13.族中重要人物,孙祥维先生)

(14.乐师演奏《祭祀曲》)

(15.乐师演奏《祭祀曲》)

(16.演奏中阮的女乐师)

(17.《祭祀曲》乐谱)

(18.族人行跪拜大礼,表情肃穆,心怀虔诚)

(19.行跪拜大礼,老阿姨一定想到了很多往事,年轻人有所担当)

(20.记录下庄严的时刻)

(21.祭拜仪式后的文艺表演,东北风情)

(22.锡伯族舞蹈表演)

(23.锡伯族舞蹈表演)

(24.锡伯族舞蹈表演)

(25.书法家给锡伯族同胞送对联)

(26.这是印刷品)

(27.现场送祝福)

(28.祝朋友们新春快乐)
【花絮】:为上高一的外女求了一副对联,书法家写到: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天下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这是认真的吗?求解......外女说,难道我们家要出精英,欲兼济天下吗?我说,外女全靠你了。外女说,实力它不允许啊。
源自>方塘小字 yu2019-01-2318:09 转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