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事|没有手机的夜晚,宋代成都人仍然耍得飞起

 屠龙圣骑士 2019-01-23

宋朝前,城市里实行宵禁制。晚上不能走夜路,不能有任何活动,喝小酒的,天一黑就赶快回家,半夜还在街上走的就犯夜了,被抓到就要赏20军棍。夜市最早从唐代后期出现,但仅限于少数几个城市。

 

宋代成都是全国少数几个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许多人干脆就在成都住了下来,由行商变为坐商。同时,许多文人墨客和游客也慕名而来,更增添了城市的生活色彩。

 

有固定的集市

 

当时成都有了固定的大型月月市,如灯市、蚕市、酒市、药市等,又有东西南北四门的集市,称为东市大东市、西市南市、新南市和北市。

 

为满足游人买卖的需要,这些集市一再延长经营时间,往往要开到半夜三更才收摊歇业,有的店铺还开到五更天。甚至好多店铺晚上才开门,直到天明,形成了真正的夜市。

 

夜市上灯光通明,游人如织,什么东西都有,吃的、穿的、用的、耍的、看的,还有算卦看相写文卖字等,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游玩观光,热闹非凡。古诗说:“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宝书斋彻五更。”

 

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宝书斋彻五更。


夜生活最早起于官家,属于官府倡导

 

成都早就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水城,城内河道交错,水巷纵横,叠桥相连,船影穿梭,还有摩诃池、江犊池、万岁池等湖泊供人游赏。当时是家家临水,户户垂柳,“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好一派江南风光。

 

达官贵人没事做,终日逍遥享乐,白天到处逛集市,看杂耍,坐在船上打望街景,特别是官家太太公子哥更是乐此不疲。

 

正月元日晚上,众官员登安福寺塔看夜景,然后在安福寺设宴举杯。二日晚上在大慈寺开宴,高朋满座。三月三晚上在北门外的万岁池吃饭,然后划船游玩……

 

五代 《浣月》


八月十五叫玩月,以前是在西楼玩赏摆宴,后来改在大慈寺。西园是宋代最著名的官家园林,而西楼又是西园里最出名的楼榭。赵积在成都任职时,下令向市民免费开放西园,与民同乐。

 

每逢蚕市药市等月月市,成都太守也开门出行,前呼后拥,晚上饮宴高歌。这种安逸的夜生活一时间大受追捧,人们纷纷仿效,成为一种时尚。一到晚上,男男女女就三五成群地出游。坊间市井的夜市买卖,还有酒楼歌馆十分热闹,坐下来吃点干果,来一大碗香喷喷的烧肉,再来一斤酒。

 

宋代成都的酒在全国当数第一,不仅产酒多,卖酒吃酒的人也多,可谓是日日笙歌,夜夜酒欢。陆游当时写道:“小市灯初闹,高楼鼓已传。”阵阵鼓声催动人心。酒楼大门口都扎着喜庆的彩条,挂起灯笼,里面曲径回廊,宽敞得很。酒楼的仕女们浓妆艳抹,在烛光上下映照下,“望之宛如神仙。”

 

夜市多在寺庙

 

那时的夜市主要集中在各大寺庙,锦江边上、大慈寺前和五门楼等地。五门楼是五代、宋时成都西南门得贤楼的俗称,因城楼下开有五道城门而得名。官府还在夜市上派有专门的巡查队维护社会治安,着统一制服,轮班巡视,以察奸盗。抓住偷摸斗殴的人,就地绑起来示众,写上几个字:这就是奸民。晚上,锦江边上的人一直就没断过,灯笼烛光照得如同白昼,江水映着彩灯随波闪烁。夜市上摊点一字排开,有卖卤猪脑壳、卤猪蹄子、卤牛肉的,有大块大块黑糊糊的张飞牛肉、凉拌牛肉,还有卤鸡、卤鸭、卤兔。打锅魁的不断传来“噼噼叭叭”的声音,一边吆喝着锅魁夹牛肉、锅魁凉粉,还热嘟嘟的,颇有点现在灯会庙会上小吃摊点的感觉。

 

那时的主要娱乐场所叫瓦肆瓦舍,或是勾栏,里面喝茶聊天打牌摆龙门阵,看戏杂耍样样都有。有一个叫牟羽宾的人从外地来成都,去赶了东大市,晚上又到附近的瓦肆去耍。他一边走一边看,城楼上灯笼高挂,房里泡着茶,不断传出麻将声,丝竹管弦,歌声不绝,让他留连忘返,直到五更天才找了个鸡毛店住下来。宋朝曾下令禁止这种放荡荒唐的宴饮,但效果不大,因为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