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同于旧有国家体系中国民向封建领主或皇帝的个人效忠体系,民族国家成员的效忠对象乃是共同认同的民族、文化等概念。比如说,我国在满清时期全国人民都对紫禁城内的大清皇帝效忠,由大清皇帝肩负领导全国人民的责任。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全国上下国民对于皇帝本人的效忠誓言不复存在。转而形成的是以共同认同文化为纽带的中华民族,举国都团结在这一共同的旗号下,并接受对这一文化概念直接负责之政府的具体领导。简单来说,满清皇朝时期刺杀皇帝就可瘫痪中国,民国政府则需要被全体中国国民被屠戮一空后才可能被消灭。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复杂而漫长,且往往需要并付出血肉等巨大代价才终能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首先完成这一国家理念改革的是欧洲。而在欧洲,率先形成民族概念的是英法。
改变的契机来自于一场全球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1337- 1453年间爆发的英法百年大战。战争的起因在于当时的封建制度。中世纪法国不堪忍受北方维京海盗的大肆侵扰,法王将大西洋的诺曼底地区分封给海盗的头领求得和平,是为诺曼底公爵。诺曼底公爵实力强大,虽为法王臣子,不过向来对中央命令置若罔闻。为了进一步扩张诺曼底公国的实力,公爵于公元11世纪大举入侵英格兰并夺得艾尔比昂的冠冕(英格兰古称艾尔比昂)。从此诺曼底公爵一人身兼两种身份,对于英格兰来说他是全国的至高王者,对于法兰西来说他又是手握重兵的诺曼底边境大公爵。更为过分的是诺曼底公爵毫不以取得英格兰的土地为其扩张终点,通过与阿基坦公国联姻,英王打造出了一个包括几乎法国全部靠大西洋省份的安茹帝国,而历代法王控制这位权势滔天的手下办法只是徒劳的和亲通婚罢了。百年战争的开始缘由是因诺曼底公爵不愿继续服从法国国王的命令,公爵以自己同样具有法国王室血脉,比现任法国国王更有权利继承国王之位为理由,掀起一场臣子对国王的反叛大旗,英格兰作为诺曼底公爵的领地之一因此参战。 开战之时的法兰西相比英格兰是一个中央集权弱化许多的地区,法国国王实际仅能统治巴黎周边被称为法兰西岛的一小块地区。各地的反叛诸侯如勃艮第(法德边境地区)公爵之流几乎是立刻就伙同诺曼底公爵一同反抗中央政府的统治。凭借更强的政府组织形式、更多的盟友、更先进的武器(如英格兰的长弓),诺曼底公爵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打的法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百年战争是一场标准的中世纪战争,骑士领主们在战场上衣甲鲜明阵容整齐,他们在战场上肆意冲锋搏杀却并不特别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骑士们能够支付的高额赎金往往使得敌人宁可俘虏而不是杀掉他们。而对于平民来说,战争的场景可就残酷的多了。没有现代化后勤运输系统的中世纪军队往往靠打劫农民的库存余粮填饱肚皮,被征发的平民不是作为运输队就是战场上的炮灰。这场战争实质和两国的平民利益无关,民间普遍认为这只是一场社会上层贵族之间的玩乐比武。然而随着战事的扩大,人民,特别是法国人民所受的苦难越来越多,战争的意义渐渐开始转变,成为了一场法兰西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彻底改变这场战争的是一个奥尔良的农家女,圣女贞德号召法国人举兵,为了法兰西而不是法王抵抗英格兰的侵略。自法国开始将百年战争变为一场民族抗击侵略战争之后不久,隔海对望的英格兰也因对抗团结一致的法国人形成了英格兰的民族共同体,这场耗时漫长花费良多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教训言尽于此。 古代国家之间往往是一种单边关系,两个强大单体之间的对抗搏杀带来的往往是一纸虚伪的和平,几乎很难持久。到了近现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更为复杂,一国对一国的单边国家关系被一国对多国的多边国家体系所取代。第一个多边关系体系诞生于17世纪的欧洲,爆发于德国土地上的三十年战争形成了名为威斯特伐利亚的国际体系。 三十年战争缘自德国境内的宗教冲突,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又名德意志人的罗马帝国,领地大致包括了今天德国、波兰、法国边境、瑞士)境内一部分诸侯领地信仰路德的新教,而另一部分诸侯则和神罗帝国皇帝一起仍旧信奉天主教。双方以宗教矛盾为冲突的表面理由,实际隐藏于这层表皮之下的是帝国境内皇帝和境内诸侯之间的不和。三十年战争的持续时间远不如百年战争这般漫长,却比其残酷了许多,德国至少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一半的人口。更为惨烈的是,主弱臣强的神罗帝国在三十年战争中遭到了以法国为首的诸多国外势力的蛮横介入,导致其成为了第一场全面的欧洲大战。 与其说是法国等新教诸侯最后彻底击倒了神罗皇帝,还不如说是交战的双方都已在战争中耗尽了力气。这场很难说谁是最终胜利者的欧洲大战最终却诞生了基本的国际法和国际原则。曾经以宗教神权、封建领主权为统治核心的世界在战后开始慢慢地趋于瓦解(虽然直至20世纪早期才在欧洲范围内最后终结),民族国家一步步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自此之后开始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欧洲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