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ature》子刊重磅发布:靶向治疗效果提高2.5倍,纳米粒子显奇效!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1-23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指供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治疗


虽然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发了成千上万的药物输送系统,但是由于体内数百种蛋白质附着在药物传递系统上 —— 蛋白质电晕现象。所以,即使药物达到了靶点(癌细胞),治疗效率也很低,而且还会带来副作用与毒副作用


然而,韩国蔚山国家科技研究所(UNIST)的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形成保护罩(由结构良好的特殊蛋白质组成,高度稳定,互不相互作用)来减轻蛋白质电晕对靶向药物传递的影响。

 

这项研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科学学院Ja-Hyoung Ryu教授、Sebyung Kang教授和Chaekyu Kim教授共同领导的。他们的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IF: 12.353)。



这种新的靶向给药系统可以改善传统癌症治疗的药理学和治疗性能,通过调节纳米颗粒与生物系统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利用超分子构建蛋白质电晕屏蔽作为靶向剂,极大地提高了靶向治疗安全性和效率。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小组引入了蛋白质电晕屏蔽(PCS)的概念,用于高效的靶向给药系统,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具有增强物理稳定性和肿瘤选择性靶向能力的重组融合蛋白。然后,研究小组利用这种融合蛋白作为屏障,包裹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表面,从而构建PCS纳米颗粒(PCSN)。

 

原则上,具有靶向配体的纳米颗粒药物载体在生物环境中被血液蛋白包裹后失去靶向能力。然而,新的PCS系统可以抑制血液蛋白的吸附,从而维持药物靶向能力并避免单核吞噬系统不必要的清除。


蛋白质电晕屏蔽纳米颗粒(PCSN


研究小组创造了一个类似于人类生物系统的环境,以便了解PCSN与外部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防止有害外部蛋白的入侵方面,PCSN使得治疗效果要高出约10倍。

 

另外,他们还检测了使用免疫细胞和癌细胞进行药物传递的效果。结果显示即使长期暴露在生物环境中,PCS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在不被免疫细胞捕获的情况下杀死癌细胞。


PCSN的体外和体内效率

 

在小鼠癌症模型中,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小组发现PCSN相比于对照组在体积上抑制肿瘤生长约90.0%,抑制效果增强2.5倍,并且具有较低的毒性。

 

Ja-Hyoung Ryu教授说:“除了治疗癌症,我们的发现还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热光学治疗。”“我们计划在未来推出一个平台,它将发挥各种作用,同时以不同的方式设计重组蛋白。”

 

无论如何,这项技术把纳米技术与靶向治疗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靶向治疗安全性和效率,很好地规避了靶向治疗的部分副作用,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向!


通讯作者:Ja-Hyoung Ryu副教授 —— 韩国蔚山国家科技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