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 用我们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关注 27年前,顾安达在北大与汉语结缘, 27年后,他在欧洲鼓励更多人学习汉语。 推广汉语教学成为他的毕生使命。 求索,探寻,在这片沃土上他眺望前沿。 让汉语学习者接受更专业的教育, 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2018年11月,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首届世界汉语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德国著名汉学家、哥廷根大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协会理事顾安达应邀参会。 顾安达与北大,有很深的缘分。27年前,他曾在北大留学,回忆起他住在勺园的经历,顾安达第一个想到的是一个小故事。 那时,透过宿舍的窗户可以看到一座山和一个墙,“我们都以为那是长城,很晚才发现那不是长城,是香山的一个小墙,长城好像离这里更远。” 提起这个美丽的误会,顾安达不禁笑了起来,接着道出了这个小故事背后的含义。 “当时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其实都是很低的,很难和中国人沟通。我讲的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同学和他们沟通,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事情。我要鼓励北大的学生和国外的留学生多用汉语沟通,不要总是用英语沟通。” 谈起自己最初被汉学的什么特殊之处吸引,顾安达毫不犹豫地回答:“最吸引我的当然是汉字,汉字记载汉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系统。其他的语言,除了日语以外,都是用拼音文字或者音节文字的方式来记载语言,汉字是唯一还活着的文字系统。好奇是我的动机,我希望好奇是每个人的动机。” 使命感与责任感 让我担起汉语教学的担子 至于为什么从事汉语教学,将推广汉语作为终身职业,顾安达眼中多了一份坚毅与责任:“说实在的,我第一次上汉语课的时候,当时八十年代的汉语老师不懂怎么教汉语,他们很系统、很结构主义地教授汉语的语法结构、词汇结构,但不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授。在我上过那种‘不够专业’的汉语课之后,我就决定将来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希望能提高汉语教学的水平。” 而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教授汉语的过程中,顾安达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其实我本科的专业不是汉语,而是德语,所以我是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启发,将它们用于汉语学习与教学中。” 汉语教学, 我们共同的事业 作为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顾安达对德国目前的汉语教学情况了如指掌。“德国现在有18所孔子学院,主要目的当然是推广中国的知识和文化。除此之外,还为业余学习者提供基础汉语课。 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瓷器艺术”专题讲座 顾安达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他认为要根据学习者的目标、期望达到的水平、以及学习者要在哪些情景中使用汉语来制定教学计划,并不一定要加入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 “不可否认古代汉语的教育是对汉学教育很重要的一点,但是学现代语言不一定需要学习它从古到今的所有内容。如果你要学英语,他们不会强迫你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因为那些戏剧里的英语和现代英语不一样,对你的沟通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埃尔福特应用科技大学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 自1984年成立以来,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顾安达心中,汉语教学依然任重道远。 “欧洲的语言教育政策方面有好多事情需要我们做,我们要说服教育机构和部门,汉语虽然很难学,但将汉语放在我们的教育制度里面会产生优势的。我们需要当地有能力教好汉语课的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语言学方面,也不是课程方面的,而是社会方面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顾安达强调,他所说的汉语教育政策,是指中学汉语的推广。目前在德国已有八十所中学开始教授汉语,他希望这个数字在未来能继续上升。 顾安达最大的希望是不久的将来,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支持下,汉语作为最丰富和最有吸引力的一种语言,能在欧洲大陆深深扎根。 ◆ ◆ ◆ ◆ ◆ 顾安达:1966年出生于慕尼黑。曾在北京大学学习,获慕尼黑大学对外德语教学硕士学位和汉语与汉学专业博士学位。2016年起担任德国哥廷根大学汉语教学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出版发表大量有关汉语的文章译著。撰写《汉字的认知与教学》,编辑出版《简易汉德学生词典》,翻译著名编剧孟京辉的剧本《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