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就是氢弹之父于敏的家,简陋得令人心酸!

 铁血老枪 2019-01-23

前几天老科学家于敏阖然长逝的消息令不少人扼腕叹息,“两弹元勋”中在世仅有三位了。而有着“氢弹之父”美誉的于敏对于我国氢弹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去世对于我国核事业来说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他去世后人们看到他的家时,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家里简陋的令人难以置信。

这是于老睡觉的床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国民床单,地下的《国之干城》书法作品,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于敏在加入我国核事业并担任某重要小组副组长时,年仅35岁。放到今天,还有许多这个年纪的男男女女自称宝宝呢,但于敏就已经开始打造国之重器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氢弹的研制工作立即被提上了日程。

对于这种国家最高机密,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和经验。西方唯一给我们的就是告诉了我们还有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武器。其他的一切全靠自己研究。于敏带领着同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

于老和妻子孙玉芹,年轻的于敏英姿勃发,35岁就开始挑起大梁

他不但记忆力惊人,而且在物理上有着超乎寻常的直觉。他能在一堆看似纷繁杂乱的现象和数据中找到关键节点所在,并整理出头绪。许多关键性问题,就是于敏这样解决的。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在1965年10月,他终于摸清了氢弹原理的基本思路。他提出了两个模型,并通过计算验证了这两个模型的正确性。

自此,研发小组的工作走上了快车道。1967年6月17日,我国首颗330万吨当量的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用时32个月,是所有国家中最短的。美国用时75个月,苏联用时48个月,英国55个月,法国是102个月。

之所以时间这么短,全在于“于敏构型”。许多人都知道,全世界的氢弹只有两种构型:T-U构型和于敏构型(并非官方命名,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叫法,其实我国氢弹构型至今没有正式命名)。另外四家都用的T-U构型,只有我国采用的是于敏构型。

和T-U构型相比,于敏构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应用,一诞生就接近于小型化,可直接用于实战。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完胜T-U构型了。有了这把保护伞之后,我们的腰杆子硬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打我们的主意。于敏和那一代科研人员居功至伟。

于老的家里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于老平时工作的书桌

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他坐在轮椅上领取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自此之后他就彻底淡出了公众视线。但他人并没有闲下来,还一直为我国的核事业呕心沥血。2019年1月16日,就在于敏去世前的两个小时,他仍然在听自己的学生蓝可汇报科研工作,当听到我国核事业又取得新进展时,他的眼睛里仍闪出了一丝亮光。

作为一名大物理学家,他最大的爱好却是中国历史和古典诗词。从小就熟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最让他喜爱的是杜甫的忧国忧民、岳飞的家国情杯。他教给自己孙子的第一首诗词就是岳飞的《满江红》。他说,喜欢诗词和搞核物理并不矛盾。学习古典诗词是为了让自己好好说话,搞核物理让为了别国好好说话。

房间里仅有一张床、一张书桌和这台老旧的电视机

​在总结自己一生时,他写下了“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从中也可以读到他强烈的报国热忱。于老走了,一个时代正在慢慢同我们告别,但他们为我们点亮的山河,将依旧繁华灿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