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春运已经在1月21日拉开序幕,将于3月1日结束,共40天,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 ◆ 游子如筝,春运是线,每一次甜蜜的收线,便近了家的距离。古人也面临“春运”吗?交通不便的时代,他们如何归家? “文艺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播发时有编辑古代“春运”行路难 现代时空概念上的“年”,晚于过年风俗。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中的“岁名”解释,“年”在尧称为“载”、夏称为“岁”,商称为“祀”,一直到周才称为“年”。 春运不单现代有,古代也有此需求。不过由于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等封建礼俗思想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此外,古代春运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以朝廷官员和经商人士为主。 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因此,“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古代春运面临的最大问题自然是交通问题。 在殷商时期,就有道路交通的建设的记载,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给“春运”提供了便利。 “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此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 除了驰道,秦朝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较快。当然,秦代的公路网并不是为当时春运的需要而修建的,而是出于军事考虑,但它对诸如过年等民间风俗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古代人的交通工具又是什么呢?在古代,春运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就是轿子的前身。而长途运输则主要靠畜力车,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 普通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有轏(音“站”;古代用竹木条做成的车)车、辎(音“滋”,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而高官及富商乘坐的是安车,古代一种通常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在车厢里坐乘的车子。 因此,古代人回家过年,能坐轏车就很不错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诗词中的思乡之情 由于古代回家行旅艰难,风尘仆仆的游子往往在旅途中用诗文寄托乡思乡情。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岁暮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名家的春运记忆 古代春节,游子回家不易,近现代名家记忆中的“春运”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梁实秋:买票难 没有当代多样化的购票途径,民国时期想要买到一张火车票只能在窗口排队,虽然当时人流量相对不大,但是车次也不多,因此想买到一张票着实不易。 梁实秋曾这样形容买票的困难情况:“买票的时候,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就有性命之虞。” 民国时期的火车站 李同愈、程瞻庐:火车挤 即使买了票、上了车,恰恰是旅途的开始,临近年关,车上依然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作家李同愈的小说《平浦列车》中就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离过年还有一礼拜,一趟从北平开来的列车刚刚驶入天津车站,还没停稳,月台上的乘客就像蚂蚁般一拥而上,每一节三等车中都挤得满满的了。从来没见过这样挤法,连针插不进一枝了。第一批挤上去的是精壮的年轻汉子,他们的身体像一堆货物,塞在车厢的走道间,彼此直着脖子站着。第二批挤上去的就只好站在靠门口的地方,把车门都撑住了,没有法子关闭。其余的呢,就只好挤在车厢外的站台了。” 同时期的程瞻庐在文章中的描述更加令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因为拥挤的缘故,我左脚上的袜带脱了,使一个金鸡独立势,提起左脚,把袜带搭好了,然后踏下,却已失去了原有的立足地;原来我左脚的地盘已被他人占去了。踏在那儿,是人家的脚背;踏在这儿,又是人家的脚背。” 冰心:耗时长 1929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冰心准备从北京回上海过年。 从北京到上海,路程不能算远,问题是在1929年冬天,由于战争频发,从北京去上海所必经的津浦铁路暂时被军队占用,旅客们必须要走海路:先乘京津列车到天津,再从天津出海到浦东,然后再搭乘轮渡过黄浦江,然后再乘坐无轨电车去上海市区,最后再雇人力车回家。 民国时期的火车站 冰心在12月18日下午4:50坐上火车,到了晚上7:00才到天津,出了天津站,冰心乘坐公交车去饭店休息,等着第二天上船。 12月19日下午2:30,冰心在天津登上“顺天”号轮船,但是直到当天夜里10:00,这艘船才缓缓开动。船上的乘客确实很多,每一个船舱都挤满了人,而且除了冰心,每个铺位上的乘客都带着孩子,吵骂声、喧闹声夹杂着油味儿、垢味儿和烟味儿扑面而来,闹得冰心没法休息。 12月22日下午6:00,轮船终于停靠在上海浦东,这一路上整整用去68个小时。如果再算上冰心在天津等船的时间和在北京等候船票的时间,从北京回一趟上海居然花了八九天时间。 沈从文:风险多 1934年1月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选择回家。那是他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回湘西。一路上,他从北京出发,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把近代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花了近半个月才到家。在这几千里的回乡之路中,沈从文给妻子写了很多信,讲述了沿途的所见所闻,这些信件便是1992年出版的《湘行书简》。他在信中说:“除了路途遥远,一路上也是风险颇多……我抱着你同四丫头的相片,若果浪把我卷去,我也得有个伴!” 你在回家路上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