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知道写什么,另一个是不知道如何停笔。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坐下来想要写点东西时,感觉脑海中有一万匹小马奔腾而过,内心的猴子上蹿下跳,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第一个字。实际上,并不是你没有东西可写,恰恰相反,而是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却找不到一种合理的方式。 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做的是先写起来,通过“写作练习”,激发写作的灵感,找到写的感觉,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写。 另一种情况是,一旦找到了某种出口,有的人就会洋洋洒洒写起来,把所有的情绪都倾泻到纸上,只顾自己痛快,却不知这样个人化的表达只是宣泄,根本不是写作。 写作是一种连接,你需要从个人领域的情绪发泄中跳脱出来,找到公共领域的表达方式。如何写得恰到好处,引发读者的共鸣,达到与人发生情感连接的效果,这是一项技术活。 很多时候,之所以一写起来就长篇大论,抓不住重点,是因为你陷入了自己的写作“小乐园”,沉浸在自我表达的快感之中,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你需要的就是有人能指出你的问题,并帮助你跳出“自嗨”的陷阱,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 /////// ◐ “故事写作营” “故事写作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非虚构作家、互联网平台口碑最好的写作导师叶伟民共同打造。写作营以《从零开始写故事》视频课程为基础,增加了直播讲解、作业打卡、经典共读等环节,由导师+编辑双重辅导,社群陪伴式学习。 上一期的故事写作营,49天的陪伴,我们见证了很多学员写出了自己的故事,并在老师和辅导编辑的点评、交流中,逐渐学会了克制语言,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写出引发他人共鸣的故事。 @冬 她是一个中文系的大四学生,众所周知,“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渴望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冬,参加故事写作营之前,已经尝试了很多方式,不断地书写着,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你要面临向你妈解释你毕业后要干嘛的家庭危机和完成论文答辩的双重压力。那段时间,很多事情萦绕在心头,焦灼的情绪渴望一个出口。 我抱着本子在夜里大段大段地涂写,听笔尖和纸面摩擦的声音;用讯飞语记里的录音和关键词功能记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受;或者编辑长长的博文,写了又删,删了又写。 写了很多,但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是为了倾听你而存在的。我渴望能写出跨越时空的故事,连接起一个需要倾诉的人和一个恰好想要倾听的人。 在故事写作营中,没有人会嘲笑你的傻气,因为大家都一样,渴望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我们一起写作业,听直播,读经典文本,在这样的学习和交流中,我渐渐找到了一点恰如其分表达自己的感觉。 我记得有一次的作业是: 写一个开车出门的故事,你要安排两个人物坐在一辆车里,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他们需要: 1、司机始终没有熄灭引擎; 2、在路中他们至少要停下三次; 3、他们最终无法到达目的地。 这个作业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模型,能够让我把自己之前的素材经过调整套入这一模型之中,混乱的想法得到了恰如其分地表达,写作时间也只用了平时的一半。 这篇文章后来得到了叶老师的点评,整体完成度还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依然会跳出主叙事视角自由“发挥”。举个例子,我的故事中,主人公正戴着耳机,其实无法像我写的那样对外界作出反应。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折射出我仍在用作者的全知视角来替代人物本身——“我”又在文章中忍不住跳出来了。写作要理性克制,漫无边际只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阻碍。 @戊然 他是故事写作营的辅导编辑,他说:看别人的作品,就像在看自己的作品。之前自己被《科幻世界》拒稿时,编辑说故事节奏把握的不好,当时不太明白,现在通过看别人的稿子,就懂了。 “故事写作营期间,我看了不知多少朋友发来的稿件,这些稿件有些是散文,有些是小说,有些在讲故事,有些则单纯在表达情绪,有些尽力挖掘读者兴趣,有些则以作者的思想为中心,如果要说这些稿件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抑制不住的写的欲望。 每一段写下来的文字,每一个留下来的标点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流动,而这种情绪上、本能上、激情上的共鸣也是我坚持看稿、评稿的动力。 作为和稿件背后的朋友一样的写作者,我偶尔也会有写下点儿什么、留下点什么的欲望,偶尔也会有字在心中、笔在手中不得不发的冲动,也希望我自己的文字有人阅读、引发他人的共鸣,所以,我非常理解那些愿意把稿子发过来给我看的朋友,他们不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被人听到,更饱含着对看稿者的信任。在我阅读和修改他们作品的那一刻,我们比朋友更亲密,比亲人更能理解彼此,因为我们经由文字,有了情感上的交流。 但,有表达欲望是好事,怎么表达却是一项技术。并不是每一位写作者的作品都足够顺畅、清晰、能引起共鸣,有些作品写作技巧还不成熟,有些作品在逻辑上仍很混乱,有些甚至还有语句上的毛病,虽有一腔热情作为火种,但星星之火要想成燎原之势,还需要经过无数磨炼。 不过,请千万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