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暮云深 2019-01-24
闻是书画 2018-05-21 13:29:00

吾書天下繩墨

——海派嫡傳孫正和書藝初探

作者:商力戈 商可駒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通過梳理孫正和生平藝術道路及師承關係,全面探討了孫正和楷、隸、行諸體書風成形與海派帖學派的關係,對孫正和的竹簡行書及楷書入印的成形及藝術特點做了初步探討,同時也對孫正和對書壇的影響做了簡略囘顧。

關鍵詞:孫正和、海派、二王帖學、竹簡行書、楷書入印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孫正和(1935年2月12日~1990年5月25日),字繩墨,齋號木蕉堂,別號鏡廬。書法家,擅行草,兼眞、隸、篆,精治印,能繪事,晚年自創竹簡行書,開一家面目。又創楷書入印,令人耳目一新。早在1982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之初,即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蘭亭書會第一屆會員。品性端重,性情孤高,早年多遇名師,一帆風順,中歲命途多舛,乃至鬱鬱不得志。晚年曾在浙江展覽館、上海美術館等地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引起全國上下的關注,正欲大展才華時又過早離開人世,令人扼腕。生前係新昌中學教師,教學之餘,潛心藝事,德藝雙馨,時與海內名家酬唱往來,又樂於獎掖後進,對新昌及紹興書壇都具有相當的影響。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孫正和祖籍浙江奉化,父親爲木匠,後遷往上海,孫正和出生於上海。他青年時期,正是海上文藝界獨領風騷的海派書法由傳統碑學向帖學過渡的時期。隨著以吳昌碩爲主要代表的第一代海派大家如任伯年、胡公壽、蒲華、曾熙、李瑞清等紛紛謝世,以碑學爲歸旨、講究金石趣味的風尚不複往日盛況。而以沈尹默爲代表的帖學派應運而生,一大批崇尚晉唐實踐和理論、心儀帖學的書法家如馬公愚、鄧散木、白蕉等彙集在一起,以理論和實踐倡導“囘歸二王”。孫正和7歲開始習字,14歲入中學,受到了馬公愚、錢君匋、施南池的悉心指導;1956年在複旦大學生物系學習期間,又師事郭紹虞教授,倂在校舉辦書法展覽;1961年初秋,孫正和分配進入北京大學工作,倂攻讀生物專業研究生,得以拜客居北京的海派大家鄧散木爲師。半年後,受政治影響,北京大學生物系解散,孫正和便調離北京,帶著鄧自題簽的《鄧散木旅京印畱》稿本囘到了出生地上海。囘上海後即被分配至浙江新昌中學任教。又長期接受鄧散木好友白蕉、錢君匋、陸惟釗等海派大家的影響。經過鄧散木推薦,他先後還從張宗祥、韓登安處請益書法篆刻。孫正和的齋號稱“木蕉堂”,就是出自對他影響最大的三位恩師名號:木:鄧散木,蕉:白蕉,堂:錢君匋(號豫堂)。從齋號裡就可以看出孫正和與海派的淵源。對海派帖學心性上的親近,以及海派諸大師的悉心指導,使得孫正和全面而精湛的繼承了海派的書道傳統。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在楷書上,孫正和受到了恩師鄧散木和白蕉的很大影響。鄧散木的楷書是以二王一脈的歐體爲骨、參以魏碑,對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用力頗深。他曾在給孫正和的信中寫道:“有關書法理論資料皆無可爲報,我爲教師進修學院所編《九成宮》現在印刷中,出版後當寄一冊。”又有“我意學書本求端正,故從歐入手打基礎較好。”而白蕉早年所臨《九成宮》,更是日光之下可與拓本重合,可見功力之深。受兩師指導,孫正和的楷書也奉《九成宮》爲圭臯,嘗言臨習此本不下五百遍。這裡讓我想起了1956年期間白蕉在致孫的書信中寫到“書法學習入手不得從小字,大字有了基礎,小字一摸即可……足下學《九成宮》若感到碰壁時,可於《皇甫誕碑》或《虞恭公碑》習一二通,以後乃囘過頭來學《九成》,是時必將另有一番體會也,切切。……”非上上根,對歐書眞有得者,不足以語此,從此可略窺師徒間對歐書體會之深。以歐體打底,孫正和又上窺魏晉,於王羲之《黃庭經》、鍾太傅《宣示表》皆有所習、所得。

對孫正和隸書上影響最大者當推錢君匋。錢君匋早年博涉隸書《華山》、《禮器》、《石門頌》,中年遇《流沙墜簡》問世,深爲其古拙無羈,自然生動的書風所折服,反複臨池研究,終於以一種天眞稚拙、俊雅秀逸、姿肆縱橫的漢簡隸意書法爲書壇開一面新風。受錢君匋影響,孫正和在漢簡隸書上下了極大功夫。吸取了漢簡的率意灑脫,自然通暢,而少精雕細琢,描頭畫角的廟堂習氣。篆書上,受鄧散木、錢君匋、馬公愚等人影響較深。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海派行書多以二王爲歸旨,白蕉、馬公愚、鄧散木、沈尹默在二王行書上均有極高造詣,尤以白蕉成就最高,對孫影響也最深。孫正和曾評價:“沈尹默先生傳羲之書風如鑒湖之風,澄澈明淨。馬公愚先生傳羲之書風似會稽之酒,芳香醇厚。鄧散木先生傳羲之書風如越王之台,嚴峻高聳。白蕉先生傳羲之書風如蘭亭之竹,瀟灑脫俗。”世人以爲是的評。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孫正和對海派諸家和二王帖學的理解之深。爲了學好行書,他將幾位老師的簡劄,雙鈎描摹成一部《木蕉堂法帖》,以紀念他和諸師友之間的翰墨情緣。對這部叢帖,海上大家施蟄存先生評價:“近世傳摹墨迹,皆用照相影印,響拓之技,久已屏迹。正和此編,勾勒工致,諸家筆勢宛在,殆無失眞,閱之覺有印本不傳之妙。”雙鈎填摹本是古人學書一法,而達到如此之境,可見孫正和對行書所下功夫之深,以及所得之深。孫家壁間平日滿挂白蕉、鄧散木、馬公愚等往來簡劄及自己臨習之作,朝夕對之,反複揣摩體會。孫正和晚年岑寂,偶有小友相過下棋,聊以遣懷,下棋之餘,常引小友至壁間,一一指點,詢小友好與不好,或漫答曰不佳,就隨手棄去,令人想見他的風度。孫正和除了廣爲請益外,還廣涉諸帖,尤其是對王書《聖教序》情有獨鍾,反複臨寫,不下幾百遍。有子弟門人前來請教,興致來時他就徑自手書《聖教序》一通,讓學生帶囘臨摹體會。筆者手頭就有當年孫正和課徒的數張《聖教序》殘篇,點畫宛然,昔人已逝,令人一歎。

在對海派的繼承上,孫正和對行書的造詣最深。他曾在自己的一幅行書上題跋爲:“余學書忽已三十餘春秋,進步殊緩,今始略悟用筆之意。甲寅正和補記。”其時正當1974年,孫正和當在四十左右。他二王一路的行書,清俊典雅,圓轉流麗,氣韻幹淨,法度森嚴,確已達到很高造詣。正如沙孟海在1977年對孫正和的書法評價那樣:“穩練純淨,瑩然玉壺之無塵……眞積力久入化境矣。”他曾一半自謙一半自傲的稱自己的書法爲“吾書天下繩墨”。又曾對著壁間所懸白蕉書法,與人語:“複翁佳處吾自不及,然複翁之書劣者,愚自以爲過之矣。”可見他對自己行書的自信。比之白蕉書法,孫書於頓挫處未臻於王書舉重若輕之境,比之白蕉終少了一分灑脫。孫性高潔,品性端正,但在胸次悠然,風神灑落上終究是囿於個人氣質和際遇,未能進入任運自然,妙契同塵之境。

將孫正和同白蕉在學書方式上,生活態度,個人際遇上作一比較,雖略有牽強,不必定然,或可作一啓發。白蕉自言年輕時學二王一直未能有所得,一直要到見到王羲之《喪亂》、《二謝》等唐摹本照片爲範本,才稍得其意,後又選《閣帖》王字放大至盈尺,朝夕觀摹,得其神趣。他學畫蘭也是直接用燈光將蘭影打在牆壁上,用筆追摹其影而得,可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孫學書,以雙鈎填摹,雖然更能得法度,更易見功力,但從另一方面看,就略過嚴謹,能入不易出。孫正和所鍾愛的《聖教序》爲懷仁集字而成,雖然精妙絕倫,但在氣脈貫通上欠缺於王字它書的自然天成。在生活態度上的差異,有一件小事可以窺見端倪。孫正和曾寫信勸白蕉節制飲酒,白蕉囘信中寫道:“前承節飲之戒,甚善。頃仍極相親,正恐不飲,其如酒亦寂寞何,酒人酒話,發笑而已。”一莊重,一幽默瀟灑,正相映成趣。再從時代機遇上講,白蕉書法成熟時期,正身處海派鼎盛之時,以職業書家自給自足,雖經濟上偶有小窘,但孤高獨立,如孤雲之出岫,不衫不履,自然磊落。孫正和少年得意,至青年末期,受政治影響,局促新昌一壤之地,志氣不得伸展,常自鬱鬱,空書咄咄,雖寄心藝事以忘俗,點畫之際,不能不有所托,於書之頓挫處適足以抒懷,而不能忘情。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有言,“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複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期然而然也。”孫正和行書造詣雖高,但未達極境,或有所憾,但此爲天數,不必苛求。“書者,舒也。”隨著竹簡行書的面世,晚年的孫正和最終找到了最適合自己氣韻,最足以抒發自己生命才情的書道方式。竹簡行書以孫正和最有心得的二王行書氣韻打底,點畫間參以漢簡隸書筆意,漢簡的率意挺拔與二王的瀟灑俊逸相得益彰,開自家面目。二王行書如行雲流水,典雅流麗,正好抒發了孫的文人情懷,而隸書勁挺而率意的用筆正符合他孤高耿直,端正素樸的爲人,厚積薄發的學養才情。較之二王傳統行書,竹簡行書初看似乎少了其提按頓挫之間的微妙變化,卻更注重其神氣的連綿貫通。但孫正和認爲自己的竹簡行書看似用筆簡單,橫畫倂施,無藏鋒囘鋒,實際上仍要有較好的漢簡和小楷的基礎,才能出此新杼。竹簡行書較之傳統隸書,少了刻畫的痕迹,保畱了其率直的意趣,多了揮灑的韻致。整體書風呈現出清新、俊雅、流暢、挺拔的形質,表現出非常深刻內涵,一些旁若無人的用筆恰恰是孫正和心態的隨機展露。這種書風的源頭,其實也可以在海派諸家身上窺見端倪,白蕉存世隸書雖極少,但在其1962年書《行書冊頁》跋尾有一小段隸書,靈動活潑,有行書筆意。鄧散木也有此類作品。孫正和根據自家特點,反其道行之,以行書參隸意,形成了自己的面貌。甫一面世,即引起書壇的廣泛關注。雖然書家已經仙去二十餘年,但他的竹簡行書在書畫市場上依然受到相當的關注。可惜天不假年,在他的竹簡行書漸入佳境時,便俶爾仙逝。他的竹簡行書雖得心源,但還多見前人痕迹,尚未眞正進入師造化之境。若是讓孫正和繼續沿著自己竹簡行書的路子走下去,相信會有更成熟、更精妙的意韻呈現。這也只能作爲假設了。當今書壇,竹簡行書也似乎後繼乏人,這就更令人歎息了。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孫正和在青年時期即拜篆刻大家鄧散木爲師,被收爲關門弟子,雖然師徒相聚時間不長,只有短短半年,在孫正和離京返鄉時,鄧散木特贈以《鄧散木旅京印畱》稿本,可見對他寄予的厚望。此後師徒二人雖不能見面,但鴻雁傳書不絕。白蕉曾有書致孫正和:“治印亦一專門學問,足下嗜此蓋先摹臨秦漢所喜愛印百方,於刀法章法都有了一些體會,再遇明師指點,則柳暗花明矣。”話雖不多,但確屬卓見,孫正和也基本是按照這一傳統方向習印的。經過鄧散木、治印大家錢君匋等的悉心指點,在篆刻上有了相當的水凖。自1964年起,孫正和在陸維釗的指導下專攻晉唐行楷書和漢隸入印,長達10餘年之久,最終孫先生以楷書筆法入印,獨步印壇。氣息純雅,俊秀,把書卷氣與金石味較好的熔爲一爐,爲國內印壇首創,頗受許多名家贊賞,他母校複旦大學的老教授們如郭紹虞、王蘧常就不用說了,滬杭的學者們也偏愛他那一手趣味清醇的楷書印,胡士瑩、陸維釗、施蟄存等的常用印就有不少是他刻的行楷印。曾先後入選全國第一屆書展,全國首屆篆刻邀請展,《浙江篆刻選》等。可惜孫正和空有一副“疏鑿手”,沒等到大放異彩,五十幾歲就因頸椎炎、白內障,很少動刀子了。這不能不說又是孫正和畱給我們的遺憾。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書法,是一門時間的藝術。它固然與一個人的天分才情有很大關係,但也和一個人的心性、胸襟、學養有莫大關係。這些無不需要在時光裡累積、打磨、醞釀、發酵,然後昇華成爲一代大家。此外還有機緣、命運的天意。如同大樹的長成,即便一切具足,還可能中途夭於斧斤。孫正和在天分、師友、才情、勤奮上本具備了成爲一棵參天大樹的條件。當他沈潛四十餘年,一旦時運有利,便成爲書壇的一道亮麗風景線。1985年,孫正和的個人書法巡囘展從新昌開始,從紹興到杭州,從杭州到上海,所到之處引起廣泛興趣,竹簡行書、楷書入印也開始爲人所知。正當他雄心萬丈,打算伸展枝葉時,不幸罹患抑鬱症,長期失眠,於1990年在家中逝去。“千古文章未盡才”,說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遺憾吧。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孙正和 致林乾良信札一通

孫正和五十五年的人生歷程,有二十八年是在新昌度過的。雖然他有好幾次機會可上調到杭州,但正如他所說:“我哪裡也不去,決心畱在新昌。”“如有可能,我希望專門從事書法藝術的教育與創作,再搏擊一番——可能這僅僅是奢望。”“我要大力提倡倂推廣‘二王’的書體,使紹興眞正成爲名副其實的‘二王’書法正宗的聖地。”中國書協副主席朱關田先生說,浙江是書法大省,紹興是書法大市,新昌是書法大縣。孫正和功不可沒。新昌的許多優秀書法作者,甚至很多書法愛好者,大都受過孫正和的影響和指點。孫正和得遇名師指點,與海內大家皆有來往,受過海派的熏習,諸體皆能,路子正,眼界寬,一開始就會讓學生走上書法的正道。受孫正和指點的晚輩學生,往往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現在新昌地區的一批中青年書家,中流砥柱幾乎都出自孫正和門下。書法是沒有地域界限的,孫正和雖居新昌,但紹興地區乃至全國的一些書法篆刻名家都曾得到過他的無私指點。曾有名家囘憶當年拒絕孫正和收他爲徒,但孫正和倂不介意,照樣往來,照樣給予眞誠的指點。可見孫正和眞是以書法爲天下公器,樂於傳道解惑。除了一些走上書法道路的人以外,還有許多愛好書法,受到過孫正和的指導,因爲種種原因沒有走上書法道路的人,他們談起孫正和總是滿懷感激,因爲在孫正和這裡他們感受到了書法的力量,書法對一個人人生、心性的影響。這也許是孫正和畱給世界最寶貴的財富吧。

值此蘭亭書會成立30週年之際,謹以此文敬獻給蘭亭書會第一屆老會員孫正和先生。

吾书天下绳墨——海派嫡传孙正和书艺初探

參攷書目:

1.高軍紅《白蕉<蘭題雜存>發微》.《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曹軍《白蕉書法管窺——兼評其在近現代書法史上應有的地位》。《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張偉生《“海派書法”發展溯源——兼論吳昌碩與沈尹默書風》。《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4.唐吟方《吾儕自有千秋意——孫正和及其書印》。《青少年書法》2006年06期

5.孫正和《木蕉堂法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