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忠贞的勇士,高洁的斗士(1)

 xianfengdui111 2019-01-24

  作者:周游

  《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一

  又临端午。两千多年前的风风雨雨一刹那间近在咫尺──屈原在汨罗江畔趻踔而行吟着《天问》,从容不迫而气势如虹,那最后的背影深深地印刻在中华民族那部悲怆的史册上……

  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颇有文学天赋。少年时代,他曾创作一首《橘颂》(见配图文字)言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是一种扎根南方水土而不能迁徙的植物,屈原以“受命不迁”颂橘,显然是有感而发的。春秋战国时期,纵横之风极为盛行,那些巧舌如簧的游说之士有高官厚禄则留,否则另择其主,朝秦暮楚,纵横、腾说而取富贵。楚国这样的策士不在少数,以致“楚才晋用”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屈原从小熟谙本国本族的历史,有着很深的乡土之情和民族观念,决心像橘一样不离本土,力抗此风。屈原独以幼橘大加赞颂,很切合自己当时的年龄,《橘颂》正是少年屈原的自我写照和人格宣言。

  果然,这株橘树很快长大成材了!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检阅历史,我们发现楚怀王当政前期并不像后期那般糊涂,而是一位雄心勃勃、颇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他破格提拔屈原担任左徒,为屈原实现从少年时代就怀抱的理想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屈原的理想是什么?俩字便可概括:美政。美政理想的核心就是民本思想。可以说,美政是屈原为之奋斗一生的政治目标,也贯穿在他的诗歌中,成为统率他创作的灵魂。他在诗歌中始终要求楚王体察民生的艰难,了解民心的向背,关心百姓的疾苦。

  毋庸置疑,这是屈原政治生涯中最为光芒四射的时期。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显得那样聪颖明睿、潇洒自如。最重要的是,屈原精通历史、“明于治乱”,富于革新锐气,在此期间促成怀王实施了一系列“朝政改革”。而楚怀王,也因急于有所作为,欲与西方的强秦、东方的齐国争雄,对屈原的主张十分支持。楚国的朝政由此蒸蒸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气象。

  还有一项重大决策,显然也是洞察战国局势变化的屈原促成的,那就是毅然改变楚国的亲秦外交,而与东方的齐国结成共同抗秦的联盟。

  屈原生逢战国后期,此时各国诸侯正进行着最后的拼搏,统一中国的欲望在各个君王的心中愈发强烈。秦、楚两国在长期争霸中日渐兴盛起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强国;而楚国由于吴起变法的搁浅,国力相对落后。于是,战国纷争的态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两条根本对立的外交方略逐渐酝酿成熟。一条是“连横”之略,即以秦为主角,自西而东联合“横”国,逐个击破关东六国,以实现天下的统一。一条则是“合纵”方略,即自北而南联合“纵”国,共同抗击咄咄逼人的秦国。按照战国谋士的判断,“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在当时条件下,足以与强秦抗衡的,只有齐国和楚国,现实的严酷要求楚齐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虎视眈眈的秦国。

  一直以来,楚秦长期和亲。然而,齐王四年(公元前320年),“迎妇于秦”。秦、齐缔结姻亲关系,可见两国关系之好。秦之所以这样,其实是想拉一个打一个,从而各个击破,乃至独霸天下。

  屈原当然洞察了这一潜在危险。在任左徒期间,他就力排众议,提出了转变外交方略,与秦断绝外交关系,而与齐国结成联盟的重要主张。“屈原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秦欲吞灭诸侯,兼并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一度睡卧的楚国雄狮,终于在内政外交的大变革中奋起了。作为楚怀王的重要辅臣,屈原雄心勃勃,准备推行变法,振兴楚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