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100首写作技巧(四)

 天高云淡zcg 2019-01-24

(四)点题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76.《十五从军征》

 乐府民歌(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岁应征去参军,八十岁退伍回故村。

路上碰着一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墓坟一片片。”      

近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上了天。

院子里长满野生树,乱生的葵菜绕井台。      

捋些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菜。 

汤饭一会儿就做好,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走出大门向东望,老泪纵横湿在衣衫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突出反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兵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中尽管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直奔主题,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巧妙地传达了主人公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又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开头就点明所要叙述之事和所要表达之意,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了四十多年客居他乡的事实。

(五)抒情式:直抒胸臆,情深意浓。

77.《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难得,分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啊!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美好的春光将逝,而自己境遇的不幸也同眼前这流逝凋冷的花朵一样,令人伤感。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好像春蚕吐丝一样,一直到死才能停止;相思的泪水就像蜡泪一样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每天早晨妆扮照镜,看见自己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愈发忧愁难堪。想象对方也和自己一样痛苦,每天夜不成寐,吟诗遣怀亦无从排遣,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对方的住处就在附近不远的蓬莱山上,那里山高坡陡无路可通,希望青鸟作为使者殷勤地为我前去探看情人,传递我们相思的信息。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第二联是写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不悔的爱情追求。第三联是从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尾联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的绵邈深情。

文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以春蚕吐丝绵绵不尽来比喻人们感情眷恋的缠绵不绝,是以蚕吐丝到“死”方止来比喻人们感情的生死不渝,是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相思的痛苦和煎熬,是以“成灰始干”来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这样的描写底蕴丰富多彩,表现曲折入微。

开头两句,抒发了主人公遭受爱情不幸遭遇的痛苦心情,为下文的叙述铺陈设置了一个情感的突破口,艺术感染力极强。

又如南宋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夏日绝句》开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起句高亢,直接抒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人生蓬勃进取的精神。

 

转折

 

转折在一首诗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既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读者惊愕。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进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叙说。

78.《月夜》

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描写细腻,刻画传神。诗人以其特有的敏感,从气候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春的信息,用平淡无奇的字句,淡淡的几笔,即将一片夜色绘出。“今夜偏知春气暖”,说明以前没有感到,“虫声新透绿窗纱”,说明以前没有听到,“偏知”是所感,“新透”是所闻,一感一闻,相辅相成,把诗的意境和盘托出。特别是一个“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虫叫的声音中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可谓传神之笔。

诗文起、承二句正写题面,着重于夜色的描写,第三句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今夜气候和春天的气息,以此触动春愁,这就是进一层转法。

(二)退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79.《江村即事》

司空曙(唐)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今晚渔翁夜钓回来,把船停靠在江村,这时已是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怕有风吧,不怕,今夜不一定起风,即使有风,哪怕是吹上一整夜,也不要紧。那船也只会搁在长满芦花的某个水边。而且,那水既清且浅,就让它在那里漂荡吧,明天再来寻它。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不系船”一个细小动作及“纵然一夜风吹去”的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人写景、以心写景的技巧,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生动得多新巧得多。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意,这就是退一步转法。

(三)反转法。从题目正面意义,转为反面意义而叙说。

80.《春思》

贾至(唐)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天来了,嫩绿的春草铺满大地,鹅黄的柳丝随风飘拂,嫣红的桃花明媚披离,洁白的李花香味扑鼻。在这春意盎然,春光灿烂的日子里,只恨东风为什么不吹去我心头的忧愁,只恨春天为什么一天比一天更长,让我的积怨与时俱长度日如年。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从而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倍加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色其目的是从反面衬托出与良辰美景形成反差的深愁苦恨。文中“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有避平见奇之妙。“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起承句“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则忽言有愁,全反上文的意思,这就是反转法。

(四)扩转法。从题目本意,扩大范围而叙说。

8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边塞的秋天,耳目所及一片凄凉,戍楼上传出咚咚的更鼓声,单调而沉重,道路上人烟稀少,冷落而沉寂。边城荒芜秋风沙沙,耳边不时传来孤雁的阵阵哀鸣。今天是白露节,夜间清露盈盈,格外发白,面对此情此景,陡感人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看看我如今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未卜,真是令人伤心折肠。平时寄书写信常常不能抵达,更何况现在战火频仍生死茫茫这就更难预料了。 
 此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气一转,一气呵成。文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文章要表达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而作者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化平淡为神奇了。 
 本诗题旨原在一“忆”字,其着笔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的兄弟,这就是扩转法。 
 照 应 

照应是在同一写作对象上进行的,着重于同一对象的来龙去脉和前后联系,使它的发展更符合逻辑。在古诗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扣题照应。紧扣标题进行对照和呼应。

82.《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伤心,觉得花也在流泪一样。尽管到处春鸟和鸣,但由于和家人离别心中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觉得胆颤惊心。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值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全诗围绕一“望”字,借景抒情,前四句翘首望景,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飞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后四句想望亲人,盼望信息,望成了白发。全诗紧扣“标题”,进行对照和呼应,字字含恨,句句怀痛,真挚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本来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现在却说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就更为生动感人了。花何事而溅泪,鸟何情而惊心?是因了“感时”和“恨别”而动情。其实是诗人自己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转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这两句也是“互文见意”,花感时也恨别,鸟恨别也感时,都是两种感情兼而有之。同时,在章法上,“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

“白发搔更短,深欲不胜簪”,堪称神来之笔,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兀立在读者面前,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又如唐末著名诗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全篇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首联孤根独暖,颔联一枝独开,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

二、首尾照应。诗的开头所谈的问题,在结尾处再予以显示或回答,从而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83.《官街鼓》

李贺(唐)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早晨城内传出咚咚的鼓声开启了新的一天,傍晚城内又传出隆隆的鼓声表明时间又即将进入夜晚,日月就这样不停运转循环。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的美人却耐不住月寒日暖的煎熬,香骨埋在了柏林丛中。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象是被鼓点“碎”,宇宙却永恒存在。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多么短促可悲!想想人的一生朝如青丝暮成雪,身体一天天衰老;然而官街鼓却象南山一样永远不老,在城中不停响起。天上的神仙已死去几回了而隆隆的鼓声伴随漏声却始终如一,相继不断;连世人希羡的神仙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那么人生的短暂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首诗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划和渲染生命有涯、时光无限的矛盾。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表现在:一是想象异常活跃,通过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的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物体,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对比,先是千年人事与鼓声对比,次是人生与鼓声对比,后是神仙与鼓声对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诗歌开头“晓声隆隆催转日”,说的是鼓声响起,结尾“漏声相将无断绝”说的是鼓声不断,首尾照应,使官街鼓的艺术形象更加完整。

又如唐代“诗仙”李白《将进酒》中开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结尾“与尔同销万古愁”相呼应。全篇内容虽大起大落,结构上却浑为一体。

三、随时呼应。诗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面有所交待,后面所说的内容,前面有所提示或伏笔暗示。

84.《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遥隔天涯的亲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多情的人儿怨恨这漫漫的长夜,因为整整一夜里都在不停地思念对方啊。熄灭了蜡烛觉得月色皎洁月光圆满而更加可爱,于是,起身披衣走到屋外仰望明月思绪飞扬,不知过了多久露水沾湿了衣裳增添了阵阵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罢了。

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一是落墨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那么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二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黑白相间,黑夜中有明月、烛、露滋三种意象,颜色都是白色,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纯洁的友情,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更显出艺术效果。

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完全是脱口而出,但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自有一种缠绵想思的情意。

文中“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盈手赠”与“怜光满”呼应,“露滋”又与“遥夜”、“竞夕”呼应,写尽了深夜对月不眠的情境,既即景生情,又直抒胸臆。

又如唐代大历十才子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夜引弓”和“草惊风”相呼应,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没在石棱中”和“寻白羽”相呼应,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陷入石棱中了。全文环环紧扣,随时呼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