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 你会不会真的一度以为, 古人没有水果吃? 当然不是! 起码先秦的时候, 古人就已经开始吃桃子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这是一首写新娘的诗。 说的是一个姑娘, 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 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桃式倒流锡壶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春秋时期, 又有了写枣子的故事。 “女贄不过榛栗枣脩xiū,以告虔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女子“见家长”总要带点小礼物, 在先秦时期往往就是这四样, 榛、栗、枣、脩。 除了枣其他三样都不是水果, 可见枣在中原地区的重要性。
清雍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了北方的枣, 自然也有南方的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召南·摽有梅》 摽(biào)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古人说的“摽梅已过”就是说…… “还不赶紧嫁人!” 料石梅花盆景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说了几个圆形的水果, 来一个另类的。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招魂》 这里的“柘”读“zhè”, 即是甘蔗的意思。 “柘浆”就是从甘蔗榨取的汁, 说明起码在战国时代, 楚国人就已经喝上甘蔗汁了。 长条的甘蔗和形状还不够奇怪的话, 桑葚怎么样?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氓》 斑鸠啊, 不要贪吃桑葚; 姑娘呀, 不要完全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世间的男子可以从爱情中轻易抽身, 可世间的女子却不肯轻易从情伤中脱身。 把甜美的爱情比作桑葚, 那么桑葚的美味对于古人来说, 显然不用再多说一句了。 古人不但有水果吃, 还吃得特别有文化, 留下的这些句子和器物上的纹饰, 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某些水果, 甚至还升华成了一种固定的吉祥意象, 经久不衰。 观复·三多盖碗套装, 以观复博物馆藏, “乾隆粉彩三多纹太白尊”为蓝本, 分别用石榴、荔枝、桃子三组图案, 组成“多子多福多寿”的美好寓意。 标准盖碗造型,传统三多纹饰, 让您与亲友, 怀古之幽情,静品一杯香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