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对珠宝玉石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理性。借助科学研究,我们不仅认识了珠宝玉石的物质成分、成因、结构和性质等,甚至还可以人工生产珠宝玉石。然而正是在这种发展中,我们对珠宝玉石的感性认识越来越淡薄,甚至将珠宝玉石仅当作一种投资理财的“高价物”,因此便有了“疯狂的石头”似的投资炒作,人们对于珠宝玉石的认识越来越局限于其物质价值层面。 感性内容的主体是文化,以及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心理的、精神的内容。笔者认为珠宝玉石是凭借其心理的、精神的价值发展起来的,人们只有去了解和认识珠宝玉石的感性内容,才能认识它存在的意义,欣赏它的美,并理性消费珠宝玉石。个人能更加理解珠宝玉石,珠宝产业才能良性发展。 珠宝玉石是对天然珠宝玉石和人工珠宝玉石的统称,简称宝石。[1]其中天然珠宝玉石是由自然界产出,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具有工艺价值,可加工成饰品的物质,分为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和天然有机宝石。 珠宝的共性主要集中在三点:美观、耐久和稀少。 美观指的主要是珠宝玉石的颜色、光泽、透明度、火彩及特殊光学效应等性质,均是能使人产生审美感觉的内容。耐久和稀少则是使人们乐于收集珠宝玉石的物理性质,耐久使得人们不会产生失去的恐惧,而稀少让人们对珠宝玉石产生了拥有的心理需求。
李国忠等[2]对文化做了解释,可以表达为:“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共同生活经历和认识的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从大自然中获得或改造的物质总和。由人们共同得出,且对人们均造成影响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内容。” 1珠宝文化的产生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距今1万年以前,古代人类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获取食物,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与大自然抗争以生存下来,没有空余时间去思考更多问题;而在距今1万年左右,古代人类在不断实践中发现,磨制石器的出成率更高,且石器更易于制作和使用,因此逐渐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工具生产更快速,人类在生产活动之余有了较多的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有时间和精力发展出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文化。 1珠宝文化产生于对美的追求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载有“玉,石之美者”一说。中国人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石头就是比其他石头更加耐磨,且外观漂亮。因此,空闲的人们开始收集那些耐磨的漂亮石头,这些石头就是最早的玉石,至此,玉就从石中分了出来,形成了玉文化。
西方的珠宝文化起源时间并无确切记载。理查德·休斯(Richard W. Hughes)[3]认为:“可能是有个人发现一块彩色石头,让他会想起某个东西,例如石榴或者深蓝色的天空,他就将这块石头捡了回去,因此成为了第一个宝石收藏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著作《博物志》中记有:“在宝石微小的空间里,包含了整个大自然。仅一颗宝石就足以表现天地万物之优美。”从西方学者对宝石起源的论述中可见,他们倾向于古代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基于对自然的好奇而收集彩色石头,最终这些石头中的一部分因为耐久、稀少的性质发展成了珠宝。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 孟 龑 国家级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新生代著名珠宝玉石专家。持有英国宝石协会和宝石检测实验室(FGA)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CGC)证书。参与《彩色宝石—名家教你识别与选够》《翡翠大辞典》等的编著。 |
|
来自: 红翡綠翠 > 《翡翠.玉器.各种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