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东北酱香.docx
2019-01-24 | 阅:  转:  |  分享 
  
东北酱香文/李百合东北人口重是众所周知的,但知道为什么口重吗?是与这里的气候条件有关。尤其是漫长的冬季,多进盐有利于抵挡风寒。不像南方,一年
四季都非常炎热,有的地方甚至令人汗水不断,本来就需要补充水份,这个时候如果再多食用盐酱,会渴上加渴。吃盐少会干活没劲,吃盐少不抗冻
,导致东北人的口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盐酱重”。所以东北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大酱。东北大酱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其酱香浓郁,味鲜爽口,已
成为东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佐料。刚刚进入冬季是家家烀大酱的时候。东北大酱制作程序繁杂,整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制作大酱用的豆子是
大豆,我们俗称“黄豆”。黄豆出油率高,油香,用其做出来的大酱当然酱香浓郁了。起初要把黄豆选好,把炕桌子按照十多度的角度倾斜摆在炕上
,上面有挡棍,抓一把黄豆往上一放,成实的黄豆很快就会滚到桌下的盆子里;不成实的、甚至被虫子蛀过的,就会留在桌子上。做酱要选好豆子,
用的都是这种方法。我们这里选春天用的种子也都大多采用这种方法。黄豆选好之后,要放在盆子里泡胀,然后下到大铁锅里烀豆子。烀豆子需要时
间长,往往头一天早晨下锅,要等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才能烀好。那时候家家最多的只有两口铁锅,一口用来做饭、炒菜之用,另一口往往用来烀猪
食、温猪泔水用的。烀酱豆当然不能用烀猪食的那口锅了。烀上酱豆占着吃饭用锅,人吃饭问题就很不好解决。把挑好的黄豆用水冲洗干净倒进锅中
,调兑好一定比例的清水添进锅里,就可以烧水煮熟了。东北人称这种做法为“烀”,像烀猪肉啊、烀土豆啊、烀茄子、烀苞米等等,是指加清水煮
熟的那种。没地方做饭,就得将就一下,把削去皮的土豆放在锅内酱豆的上面蒸熟,在火盆里用大搪瓷缸子打上满满一下子的辣椒酱,吃土豆就着用
开水炸好的冻白菜、冻甜菜樱子蘸着辣椒酱吃,也是一种爽歪歪的原生态吃法,美味尤在。经过一天一夜,已烀好的酱豆呈绛红色,油汪汪的,看了
就有食欲。酱豆要捣碎,下酱时越碎的酱豆下的酱越好吃。捣酱豆是个累活,因酱豆油性大发滑,酱杵子捣在上面易滑动,吃不住劲,所以既费力又
浪费时间。母亲捣酱豆之前,先用菜刀把锅里的酱豆胡乱地剁碎些,这样再用酱杵子捣起来,会省力得多。也有的人家图省力到生产队的磨坊用碾子
把酱豆碾碎。把酱豆平铺在磨盘之上,石磙碾过一圈,用锅铲子翻动一圈,直至酱豆变成均匀细腻的酱泥。为了使做出来的酱更香,有的人家用一半
酱豆、一半炒豆做酱。把黄豆炒熟,放在碾盘上碾成面和酱豆泥掺和在一起,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大酱更香。酱泥做成之后,要把它做成大酱块子,便
于存放发酵。人口多的人家要做上十几块大酱块子。用谷草做成吊绳,高高地挂在房檩上。一方面阴干着,另一方面也让它在慢慢地发着酵。当然,
也有人口少的人家把大酱块子放在火炕的炕梢处,用秫杆隔好,上面再用报纸盖上防止落灰。第二年开春时,把酱块子取下,用手掰碎,兑上食盐、
水下到缸里。每天都要用酱耙子把里面的酱块不断捣碎。这叫“打酱缸”,要打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否则大酱里面的豆瓣不碎不好吃。把酱缸放在窗
下或是小园里,让阳光晒足,便于大酱再发酵。下酱有时也分人,虽然家家都会下酱,有的人下酱好吃,有的人下酱就不好吃,这里面的讲究很大,
但也很微妙。酱缸放在外面如果敞口,刮风时很容易把土面、柴禾末子刮进去,有时小鸡还有可能飞上缸沿掉进去,一缸好酱就废了。把用高粱秫秸
编织而成的酱帽子放置其上,一方面通风性能好,不至于把酱发臭,一方面也干净卫生,防止了小鸡掉进去。有的人家用废弃的大铁锅当酱缸盖,倒
是干净不进雨了,但由于透风不好,一缸好酱发臭不能吃了。酱缸防雨也至关重要。如果酱缸进雨,大酱还没等吃到时候,酱里就会生蛆,挺好的一
缸酱,看着里面爬动的蛆虫顿觉让人恶心。所以正赶上大地农活忙时,如果发现天阴下来,有了下雨的征兆,就赶紧撂下地里的活,着急忙慌地赶回
家,把酱缸盖好。新下的大酱总得过一个多月才能食用,这时候的山野菜已经摆上了饭桌。人们取笑能吃蘸酱菜的人为“菜驴子”,取笑能吃酱的人
为“酱驴子”。用筷子夹起很大一筷头子的野菜,蘸足大酱,把嘴大大的张口,塞到嘴里,嘴唇及其外部都沾上了大酱,那种淡淡的苦涩、淡淡的清
香流溢满口,十分令人惬意。永远记得当年在家乡的菜园子里,母亲站在开满梨花的树下,用酱耙子打着缸里大酱的情形。那饱含乡土味的大酱,经
发酵后,在小菜园微风的轻拂中发出了沁人的香味。母亲一下一下的搅动,那神情,那动作,仿佛融于山水间,具有了一种自然天成的神韵,定格在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中,定格在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深处。
献花(0)
+1
(本文系野百合lbh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