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和职业可以被规划吗?一起换个角度重新看问题

 昵称61958554 2019-01-24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你是否被一重重规划所困扰?是时候反思一下这个命题:职业/人生真的可以规划吗?开智校友 00 将告诉你如何用一个全新的隐喻——草稿和图层,更换看待问题的视角,并利用这个新隐喻重新化解人生路上的难题。

我是一个设计师。不过我的朋友开玩笑说,我的正业,其实是不务正业。真是亲生的好友啊,我好像一直都是个在边缘游走的非主流。

在刚毕业时,我特别怕听到一个问题: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直到今天,它还是让我很头疼。其实我内心的回答应该是:

职业真的可以被规划出来吗?

我一直对「规划」两个字充满了敬畏。我大学时所在的学院,叫做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中,有太多太多的难题。做过规划的学生大概都真切体验过,由自己写出来的规划文本,如何被遗弃在角落封尘——那是大多数规划文本的归宿。

难道,人生的规划会比较简单吗?

规划是需要的,但是真实的人生轨迹,更多是在变化中不断迭代出来的。

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两个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的隐喻:草稿和图层。它们如何影响我看待问题的视角,以及可以如何利用它们重新理解一些人生难题。(虽然有时候也会被带到沟里去……)

草稿和图层

在设计和地理世界中,图层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东西。

在地图中,地理数据是通过地形等高线、水域、道路、建筑等等一层一层叠加出来的。比如,在地图中打开路况图层,可以看到实时交通状况:

在设计时,设计师通过不断叠加、修改、融合不同的图层,得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有些图层显示文字,有些图层是填充的形状,有的图层可能只有肉眼几乎不可见的淡淡阴影。

未完成、或者还不能作为最终效果显示的图层,都是草稿。对我来说,草稿既是一种设计工具,是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隐喻。

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看做由多份草稿书写叠加而成,而不是线性规划得到的

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图层的叠加,并不是完成一个再开始下一个,而是交替修改不同图层,反复叠加、试验输出效果。也就是说,每一阶段的人生,是有意识地重新聚焦、修整融合、改变叙述方式得来的

00 摄于 2018 Basel Hong Kong

重点不在精巧的规划,而在于反复的优化迭代。

所以,我把自己的公众号起名为 HackYourself,包含「不断拆解和迭代自己」的意思。

可叠加的学习

对学习这个系统工程来说,多重草稿的结构依然适用。

之前我分享过一些个人的学习方法。我把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 懵懂暴力
  • 效率和输出
  • 累进式叠加

在读大学时,资源很丰富,但是学习方法却很匮乏,一直到工作以后,我用的都是非常懵懂而暴力的方法。比如,去找市面上最受欢迎的书来看,也囤了很多电子书,看书时囫囵吞枣,画画线就当做笔记了。

后来运气好,接触了一些开启心智的书和前辈,通过工作也接触到认知心理学,开始反思学习这件事情,变得重视效率和结果。具体来说,就是努力地突破几个低效的观念,培养新的习惯:

这样尝试了几年,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是真正的改变还是不多。于是慢慢进入第三阶段。

在「学习」这件事上面经历的挫折越来越多,不得不承认,有很多道理以为自己懂得的,其实根本还是一知半解。如果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对新知多一些敬畏,就会发现那些真正重要、优美的知识,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冲刷和消化,才能在反复的学习行动和练习草稿中,一点一点掌握。

我们太容易高估大脑的处理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完全不熟悉的概念和事物,需要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这时容易产生认知负荷,就更可能放松警惕,把「看过」当成了「理解」。

举个例子。这里有一个名词:

隐马尔科夫链

作为第一次接触、想要理解它的人,在认知层面会发生什么呢?我尝试夸张并且形象一点来描述这个过程。

看到这个比较长的名词,认知负荷马上发生了。不要说理解了,就连正确地分词、完整地念出来都很困难:

一头雾水的时候又容易发散联想:

ok,如果能够顺利地把思绪收回来,开始认真阅读

马尔可夫链:状态空间中经过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换的随机过程。该过程要求具备“无记忆”的性质:下一状态的概率分布只能由当前状态决定,在时间序列中它前面的事件均与之无关。

嗯,它是一位叫马尔科夫的俄国数学家发明的一种算法 blahblahblah……到这里我们又看不下去了,因为认知负荷再次产生:

很可能这次信息输入就中断了,因为也不是什么要紧的问题……

然后,过了两个月,我们不知道在哪里又一次碰到了这个词。

一回生二回熟,这下我们可以顺利识别并且读出来,现在有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可以处理其他还没有掌握的信息。马尔可夫模型把信息看成一系列状态的序列,下一状态的概率分布,由前面 N 个状态决定。至于它的应用,blahblahblah……

认知负荷又产生了。学习过程再次中断。

三天后,因为要解决某个问题,我们第三次遇到隐马尔科夫链。这时候我们再也不是手无寸铁的小白了,对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可以来进一步理解加上「隐」字的马尔科夫链,和马尔科夫链本链有什么区别。

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是统计模型,它用来描述一个含有隐含未知参数的马尔可夫过程。其难点是从可观察的参数中确定该过程的隐含参数,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正常的马尔可夫模型中,状态对于观察者来说是直接可见的。这样状态的转换概率便是全部的参数。而在马尔可夫模型中,状态并不是直接可见的,但受状态影响的某些变量则是可见的。每一个状态在可能输出的符号上都有一概率分布。因此输出符号的序列能够透露出状态序列的一些信息。

以上,可能才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情境下的学习过程。认知负荷增加——释放认知负荷——认知负荷增加,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识别、处理、表征、整合知识到已有的体系当中,学习和改变才真正发生

所以吧,慢点学,比较快。

  • 输入需要多层叠加。 已经理解的单元释放认知资源,去处理仍待理解的信息。对于新知,刷一遍肯定不够。图层覆盖越多,图像的完整度越高。比较高效的方法,是在输入之前有意识地拆分每一遍输入要重点处理哪些信息。比如,第一遍重点看知识结构,第二遍重点看重要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三遍重点看论据如何支持论点……对一本好书,一遍根本不足以吸收精华,因为在阅读时要同时处理核心观点的提炼、论述的逻辑和方法、名言金句、写作技巧、案例故事等。
  • 练习需要多层叠加。 习得技能就像搭积木,今天在实践中更多注意到形状的搭配,明天在练习时对颜色处理更敏感些,后天集中精力让版式中的比例更协调……
  • 输出需要多层叠加。 输出是强制的学习闭环。如果以输入为起点,学习可能会一直停留在输入。相反,如果以输出为起点,一开始就冲着目标去,这样输出会反向要求知识提取 → 反向要求知识表征和存储 → 反向要求知识输入。多次输出才能形成多次闭环,形成闭环的学习才能带来积累。
  • 测验需要多层叠加。 自信是好东西,但如果是盲目的自信,在测验面前则不堪一击。在看书或学习抽象知识时体会不深,但是一旦到了工程性质的学习,比如学习编程,就深有体会。在实践面前真是无处可逃,你再也不能欺骗自己已经学会了,因为写出来的程序就是跑不通,就是有 bug,说明还有知识盲点。学习要接受多重验证,考试其实是效率很高的学习方法。

可累积的渐进叠加,才是真正的 building block。

在一点一点叠加的时候,有一些能力非常重要:

1、元认知,识别并分离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

2、拆解然后聚焦,narrow down 到未掌握的小块,拆解消化练习;

3、找到持续的动力,可能是乐趣,可能是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耐得住多次重复的枯燥过程,直到没有陌生的东西。

其实我们要搭建的,是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包含位移系统,动力系统,监控系统。

  • 监控系统:相当于元认知,知道现在身处何方,哪些是已经走过的路,哪些是需要走的路
  • 位移系统:相当于从 A→B 的学习策略,用微分的视角来看,就是不停拆解为一小段距离,聚焦完成这一段路程
  • 动力系统:相当于动机,为什么可以持续地学习和探索

在以前的学习中,光是位移系统就够我们瞎忙乎了,都没有剩余的资源去好好打造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

而这些系统的完备程度、复杂程度、自组织程度,决定了新手和专家的区别:万眼一年和一眼万年。万眼一年是指看、听、学习、练习上万次,需要一年甚至更多,这是新手们的挑战。而已经存储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组块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出前世今生。

谁不想成为专家呢?但是每一个专家,包括天才,也都是层层叠加可积累的刻意训练,才能做到一眼万年。

可叠加的人生叙事

在大自然中,层次丰富的岩层,纵横万千的沟壑,都是历经数千甚至亿万年的叠加而成。

人生也是如此。

人生不是画作,因为还未完成(传记才是画作)。人生甚至不是一张画布,而是无数并行的图层。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提出了一个关于意识的思想试验的设想:大脑和意识并不存在一个像舞台一样的中枢,进入这个舞台中心的才是发生了的意识事件。意识自我被解读为「叙事的重心」。

我们实际经验得到的,是经过了一道又一道诠释过程的产物。大量的内容在大脑中处于并行的比较、修改等处理状态。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的意识处理一直在发生,这些内容流更像一组一组的叙事,像多重草稿,其中特定的一组意识草稿会脱颖而出、浮现出来,成为我们意识到的叙事。可以说,意义是多重草稿叠加出来的,是「意识流」的某个部分的单独版本。

我们进行自卫、自控和自我界定的基本策略,不是结网,不是筑坝,而是讲故事,更具体地说,是编造和控制我们向他人以及向自己讲述我们是谁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是编造出来的,但主要不是我们在编造它们;是它们在编造我们。人类的意识,以及我们的叙事的自我状态,是它们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的来源。

——Dannett,意识的解释

「三生有幸」的作者李晓煦老师总结到:

意识内容叙事重心从空间上反推意识自我的位置。

对待纷繁复杂的人生,不妨试着也用这样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一番。如果我们将人生看做是多重草稿的多个带有时间戳的快照,会带来哪些改变?

采用剧场隐喻,特征是:中心,权威,排他。在这种价值取向之下,会强调效率和成功,会急切想丢掉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更多从外界寻找人生模板。

而如果采用草稿隐喻:

再次回到「自动驾驶」的模型,我们来看看可以怎样谱写出一个 xx (有趣/成功/充实/whatever)的人生:

  • 主题(动力):由意义和价值驱动。愿景太大,目标太具象,而主题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创作草稿的欲望
  • 行动(位移):由实践和迭代实现变化。以 masterpiece 为目标的人生,大都被困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所产生的痛苦之中;而 draft-based 的行动心态,可以让我们更正念地进入行动-反馈-行动的正向循环
  • 叙事(监控/导航):不断地选择、修改、凝练出行动的结果和意义,来呼应人生的主题,或者回答那些人生大哉问

以前,我会倾向于追求最优目标,最优行动,以为这样会得到最佳的意义或者说自我认同。

但是现在觉得,不如给行动以最大的空间。How?选择一个适中的主题,而不是一个宏大叙事的愿景,也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目标,而是一个值得探究数十年的主题,比如人如何运用机器和算法进行创作。然后围绕这个主题,产生大量的行动,在行动中找到出路、答案,以及特别重要的——奖赏,也就是持续的动力。

我觉得到了这个层面才能回答职业规划的问题。职业不是规划出来的,人生主题是在行动中涌现出来的,人的成长必需靠行动-反馈的迭代才得以实现。

一句话总结:人生是持续地谱写、提炼、修缮草稿的过程,这种创造因自我满足而不断持续

而这些草稿终究会指向终极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竟然存在这样一个物种,可以在无意义的浩瀚宇宙当中,在一复一日的与虚无的斗争中,选择为自己赋予什么样的意义。

这难道不就是最值得深思和珍惜的意义吗?■豆丁外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