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老鄧子 2019-01-2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嗯,这句话出自王阳明。


世界上有很多朵花,但其中有一朵,是属于你的,她的心归于你,而你的心也归于她。她不会祈求你刻意去寻找她,去爱她,但如果你突然想到了她,在你准备去看她的路上,她的心里就明白了起来,她会准备好,用自己最美好的样子去恭候你。


这里的恭候,不是卑微,而是这一刻,你们见面的这一刻,是你们两人共同完成的历史时间点,而见面本身,是你们一同参与的艺术。我想,这便是你对于你心中那朵花的“感应”,你懂她,她懂你,未曾见面,却心意相通,感同身受。


理解了这点,自然也就理解了,微信说的那一句:“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当然,你也就突然理解了小王子说的那一句:“我好像被一朵花驯养了。”



我把所有与花相关的叙事,理解为人与万物,也理解为男人与女人。有一句话,特别好。叫“花开花落,我一样珍惜。”我想,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无非是“花开花落,我一样珍惜。”我很喜欢这里的“一样”,这表示我是始终如一的,不动摇的,未曾质疑,也未曾改变,甚至连开小差走个神的心思都没有。人最难得的,无非是“一样”。


时光来去匆匆,白驹过隙的人山人海中,我还是“一样”的我,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我对你有矢志不渝的敬畏,有矢志不渝的爱慕,有矢志不渝的钟情。


而让我钟情的,无非是“花开”和“花落”。


花在一瞬间盛开,花开前,花开后,都是我所爱的你。我珍惜“花开”是珍惜你外在最美的时刻。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和小王子一样的男孩,痴痴地对着自己种的花呢喃细语。他多想自己的花,盛开一次,哪怕一次。所以,他努力呵护、细心照顾,我每天都陪伴着她,等待她的羽翼丰满,等待她的惊人一瞥,等待她的成熟与强大。珍惜“花开”,是对彼此共同的付出和努力珍视。因为你我都曾认真努力过,所以,对于你最美的一刻,我很期待,你也很期待。所以,在你花开的时候,我凝视着你,目不转睛看着你,我把你花开的每一个画面,牢牢记在脑海里。


我知道,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花。



我珍惜“花落”是珍惜你内在最美的永久。花开之后,你的外表依然貌美如花。花开后自然花会落。想象那个期待花开的男孩小心翼翼地将散落一地的花都收集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密封瓶里珍藏,花虽枯萎,但灵韵仍在,在男孩心里的分量更重。再想象这个小男孩每天对着干花回忆过去,在回忆过去的你我中,勇敢生活,这一瞬间,男孩成为了男人。


男孩成为男人是从心智成熟开始的,是那朵他爱的花驯化了他。简单说,当花从花开到花落,他也从男孩到男人,这样的变化很公平,也很对等。所以,当花落之后,他看到了她的内在,这是一朵有故事的花,她在混乱的世代里骄傲地盛开过,而如今,花落下,她成为凝聚时光的艺术。


成为一种能量。花开花落都是我爱的你。


在岁月长河里,有花开也有花落。我期许你能遇见一个“一样珍惜你”的人。这是一个看到你外在,也看到你内在的人。这是一个“不用等到风景都看到也一定会陪你看细水长流”的人。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只喜欢一朵花,到最后,他依然喜欢这朵花,到人生尽头他只喜欢过一朵花的人。


这样的人,是傻傻的男孩。这样的人,是主动放弃整个花园的人。这样的人,从他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他心里就有一朵花。甚至,有可能他降临世界的那一瞬间,就有一阵风,偷偷告诉过一朵花,告诉她,他的降临。所以,这样的“心灵感应”多好啊。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我很喜欢这一次微信7.0的更新。


在面对死水一潭的朋友圈、无人问津的公号文、因内容的混乱关注度日渐式微等问题时,微信7.0重点突出的“看一看”成为一个介于“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交集空间。


这个交集空间让“优秀的内容得以展示”,让“认真的书写”、“文字的体面”、“优质的内容”有了全新的突破口和舞台。我认为“看一看”是一个点睛之笔。它是公众号内容与朋友圈内容之间,关于有价值的社交内容的新增长点。


而“看一看”的机制,区别于机器算法,不那么冰冷,而且有温度,很亲切。这样的小叠加,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非常符合了互联网的本质:减少信息不对称。


你可以通过“看一看”,看到你身边的朋友的观点、关注点,从而看到他们的心性,你也可以通过“看一看”,发现新的作者,这个功能对于年轻的作者,无疑是非常友善的。这不仅利于好的文章被发现,更利于朋友圈之间基于公众号内容的有价值的交流。


理解到这一点,自然懂为什么微信打开页面说:“因你看见,所以存在”。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迭代,是基于语言的存在。没有优质的信息交流,就没有有价值的社交。


“看一看”,是一个集体投票决议的舞台,让更多的个体可以展示;朋友圈,是家里的客厅,第一时间的交流和对话;而个人主页,是更独立的“私人影像馆”。想知道身边朋友在关注什么内容,就上“看一看”,看完后还可以交流;想第一时间传递自己心声就在“朋友圈”,而基于兴趣本身,想看朋友的视频就去个人主页。


我喜欢这样的分类,更加清晰,保证个性需求同时,信息不混乱,不干扰。当然,身边也有朋友吐槽说,“哎,以后要看文章就只能靠朋友了”,也有朋友感慨说“微信7.0,你的朋友圈决定了你看啥”。


其实真不是这样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你应该更新你的朋友圈了,该删人删人,该加人加人,你的朋友圈千百年都不变,怎么完成阶层的跃迁?人应该有主动搜索信息、探索知识的基本能力。


洗洗睡吧,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