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文化
王厚富 全国劳动模范。1909年出生于汾阳县南偏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没念过几天书就给地主当长工、打短工。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南偏城村村长、党支部副书记,1975―1976年任汾阳县林业局副局长。他本人从事核桃研究50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次出席省、地、县的核桃研究会议和林业会议, 受到上级的表彰。 农业合作化给王厚富栽培核桃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的“谈谈核桃的栽培技术”曾由全国十三省、市、区出口核桃生产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到全国,对加快全国核桃发展步伐起到促进作用。1978年,国务院授予王厚富“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王厚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获“金质奖”。 
王厚富在核桃生产上的主要成就是: 选育核桃优良品种。1958年,王厚富任南偏城村林业队队长,在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带领十几名队员顶烈日、冒严寒、翻山梁、下沟壑,对全村30-50年树龄的核桃树,进行了品种鉴定,经过五年的选育,1964年经科研部门审定了大龙眼、小龙眼、纸皮棉等12个优良品种。同时从几千株成树中,选定87株抗风耐寒、树冠整齐、生长茂盛、虫害少、连年丰产的优种母树,每年单收单打单保存,把这些优种输送外地繁育。1970年后又培育了黄龙眼、7807、7808等优良品种。从1958--1973年,南偏城村提供优种核桃30多万斤,优良苗木26万余株。这些成果,对促进核桃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桃提早结果。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十年”,王厚富在核桃的提早结果上,大胆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60年秋,他接受山西省果树研究所的几位同志的建议,在河地整了1.9亩地,种了20窝小龙眼优良品种做试验,五年头上有18株结果,最多一株挂果17颗。在实践中总结出“选择优种、精心种植、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有促有控、平衡树势、及时摘心、促进分枝”的办法,培育了200株五年挂果的核桃树,使结果时间大大提前。以后,经过与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品种栽种嫁接,全村发展了1000余种三年结果的核桃苗木。 改良劣种。为把夹核桃变为绵核桃,提高核桃出仁率,王厚富与林业队的同志从1958年开始搞嫁接试验,经过三年上千次试验,总结出“三快一紧”的芽接办法,(即刀子快、割的快、插的快、捆的紧)走出一条劣种变优种的新路子,使11株夹核桃大树换了头,600多株幼夹核桃变成了绵核桃。 大种核桃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南偏城村是“汾州核桃”的主要产地,但在解放前,全村仅有2000余株核桃树,产量低而不稳。合作化以来,尤其是1958年以后,王厚富担任了村林业队队长、 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对全村土地实行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大种核桃树,全村的核桃树发展到21014株。其中19024株挂果,核桃正常年景产量达20万斤左右,核桃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核桃树真正成了南偏城群众的摇钱树,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多。 1999年6月2日 ,王厚富同志与世长辞,终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