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镇守边塞的勋臣、挥毫作赋的巨匠,不仅散文、诗歌成绩巨大,而且其词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一扫五代以来婉约柔靡之词风,突破了宫廷豪门、都会市场、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局限,将题材拓宽到边塞的广阔天地,首先把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于词的领域之中,从而奏出了苏、辛豪放词风的序曲,为宋词的发展开了一条新路。 从仅存的5首范词看(原来看作范作的《忆王孙》,据唐圭璋考定系李重元词) ,《苏幕遮》言离愁别绪,《渔家傲》抒悲怆感,《御街行》述人生观感。因其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 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幕遮》语丽而情柔,《渔家傲》苍凉而悲壮,《剔银灯》平淡而自然, 最令后人熟知的就是《苏幕遮》:
上阕写深秋之景。秋高气爽.碧空万里,几朵雪白的云飘在空中。金风送爽,黄叶别枝,那翻飞的叶儿坠满了大地。画面空明澄彻.绚丽多彩,经浮云,飞絮点染颇具动态之美。以“水”渲染秋色,江波敛滟,浮翠的寒烟笼于水上,秋风徐来,阳相映照,天和水相连,上下远近相融合,水天一色。斜辉照着山峦,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自己所怀念的故里亲人,可能不想念自己了,而自己又远在那斜阳之外,漂泊天涯,和亲人遥距两地,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下阕抒思乡之情。在满目秋色的季节,又在残阳映照的时刻,一个羁旅他乡无法实现革新雄图的词人,怎不为怀乡而黯然销魂,为羁旅而愁思不释呢?“追”是紧紧追想之意,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除非在那夜里睡觉做着美梦时,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作者“追旅思”本是“残灯明月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范仲淹《御街行》) ,是辗转反侧、通宵不寐的,怎么会在梦中得到慰藉呢?好梦一完,愁苦之情不就更深切了吗?深切的思念不就更缱绻于心吗?这种反言的表情法,含蓄而有力。 作者思乡深切,无法入睡,在月明之夜,倚楼远望,望得见皓月照耀下的山峦、河流,却不见想念的故里亲人,反而更增添了思乡之情,所以说“休独倚”。何以解愁,唯有杜康。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浇愁之酒,入了愁肠,化为酸泪,愁苦就更深了,也就更加无法排除了。 《苏幕遮》写景,句句秀丽。从天上碧色的轻云,写地上黄色的落叶,境界阔大。碧云、黄叶、绿水、翠烟、红霞、青山,色彩绚烂,形象飞动。 《苏幕遮》倾吐的思乡念家之情,满目的秋色、落日的余辉,令他“黯乡魂,追旅思”。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缕缕情思充塞于心,深沉缠绵,除非在梦中才能摆脱愁思.得到慰藉;明丽之景和柔绵的怀乡之情相契合谐适。 清彭孙《金粟词话》评价这首词:“《苏幕遮》一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写纯柔情,遂成绝唱”。 为什么这首词能成为千古绝唱呢? 范仲淹出生寒门,登科后锐意革新,在宋仁宗时主持了“庆历新政’,终因旧势力的阻挠,新政失败,降职守边;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深谋远虑,驰骋疆场,名扬边陲。 晚唐及北宋前期,填词精妙细腻、委曲动听,无疑这是一种艺术美。北宋之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艺术宗匠们,别开生面,高唱出洪钟大吕的凌霄壮曲,从而形成了宋词意象开阔,风格悲壮的豪放之风,形成堪与唐诗媲美的艺术峰峦。而范仲淹正是豪放宋词的先导,他的《苏幕遮》已现出了豪放的端倪。如果说宋豪放词是一条恣肆汪洋、奔腾湍激的长江,那么,《苏幕遮》就是这条大江的源头。 |
|
来自: Zhanjh1936 >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