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读书法与兵法

 竺言小聚 2019-01-24

全文字数1164,阅读时间约3分钟

曾国藩的读书法与兵法

(一)

老话说“文无定法”,读书亦然。

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

或一心二用,或一心一意;

或一目十行,或逐字逐句推进。

说到底,

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亦然。

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

最好先弄清楚自己究竟是哪种人。

曾国藩的读书法与兵法

(二)

曾国藩,近世以来著名“笨”名人。

梁启超也说:

“曾国藩在并时诸贤杰中,最是钝拙。”

曾国藩亦自语:

“余性鲁钝,

他人目下二三行,

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他人顷刻立办者,

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就连曾国藩的家乡湖南湘乡,

也流传了一个嘲讽他鲁钝的笑话:

小偷到曾家偷东西,

正碰上其秉烛夜读,

短短一篇文章,

朗诵多遍,还是背不下来,

小偷等至半夜,曾国藩还在背书,

遂忍无可忍,跳出来骂道:

“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不过,曾国藩的笨,只是相对而言。

梁启超参照的是晚清最杰出的贤人豪士:

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

哪个不是大名鼎鼎?

倘与凡夫俗子对比,

曾国藩自然不能谓之笨了。

何贻焜在《曾国藩评传》云:

“曾公之个性,就智力方面言之,虽颇钝拙,究属中材。”

中材之说,应是最公正的评语。

曾国藩的读书法与兵法

(三)

中材而自称愚钝,可以说是曾国藩的谦辞。

因为真正的愚钝是不知自己愚钝。

能意识到自己愚钝的人,

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这也就打破了愚钝的第一步。

曾国藩在复宋子久信中说到:

“吾辈读书人,

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

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

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总结其意思,一是守拙,二是补拙。

补拙之道,就在勤与慎。

曾国藩读书既专且耐,

专在一书未读完,断不看其他书,

耐在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胡适说: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样读书虽辛苦,但别无选择。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出身。

其父因自身愚钝,

遂以笨法子教育学生,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曾国藩。

曾麟书死后,

曾国藩作墓表,曾写到这一节:

“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

晨夕讲授,指画耳提,

不达则再召之,已而三复之。”

(四)

曾国藩的读书法也常常令人想到其兵法。

但知结硬寨,打呆仗,

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譬如湘军攻城,讲究持久战,

惯于挖壕沟,把敌人困死。

打九江、安庆、南京等太平军重镇,莫不如此。

如果把这里的城池换作书籍,

可见打仗与读书正有相通之处。

说到兵法与读书法的互通,

古人也早有发明。

《孙子兵法·九地篇》云: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黄庭坚取“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八字,

化兵法为读书法,化巧为拙。

其实“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特色,

不仅在方法,更在气势,

这为曾国藩所不及。

就读书的气势而言,

文廷式《旅江日记》曾引朱熹读书经验作为佐证:

“某旧年思量义理未透,直是不能睡。

初看子夏‘先传后倦’一章,

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

读书读到“彻夜闻杜鹃声”,

该是何其美好的记忆呀!

曾国藩的读书法与兵法

撰文 / 羽戈

编辑 / 尹雪竹

视觉 / 杨晓东 尹雪竹

▼下滑到留言区 发表你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