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是中国先人的艺术创造,是人们心目中纳福迎祥的吉瑞之鸟。据《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凤凰,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据《尔雅。鸟释》“鸥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孟子。公孙丑上》:“凤凰之于飞鸟”。《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在凤凰的身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先人们的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明早期青花团凤纹盘口瓶上的团凤纹
明代制定出只有皇家使用龙凤形象或图案的规定,其他臣民不得逾制。这就在制度方面从根本上限制了古代民窑瓷器烧制凤凰纹饰的可能性,确立了明代初期官窑烧制凤凰纹饰瓷器的唯一性。因此,一味追求宫廷所特有的富丽华贵,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更加丰富,使明初瓷器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俗话说“龙在头上变,凤在尾上飞”。明代官窑工匠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简单的瓷器上设计出最祥和、最完美的凤形图案,这时期的凤纹,采用锦鸡的头,鹦鹉的嘴,鸳鸯的身子,仙鹤的腿,大鹏的翅膀,孔雀的尾。并根据凤的姿态,分为坐凤、立凤、飞凤、卧凤、团凤等几种,同时和与之相配纹饰相结合,又可分为云凤(凤在云中飞)、草凤(凤身、凤翅、凤尾呈卷草形)、花凤(凤隐于花中或作花形)等。其凤纹表现手法多,想象力丰富,形式感强,洋溢着勃勃生机。尤其是在最能体现凤鸟隽雅秀美的凤尾部位,比其它部位更丰富,更富于变化,如夔凤式、火焰式、草纹式、疏叶式、孔雀密式、松毛式等等,式样分为二十几种,雄雌成双,凤凰成对,上下飞舞,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

元代青花双凤纹小执壶上的凤纹
元代青花鱼藻纹碗内的凤纹
明代永乐青花团凤纹绶带耳葫芦瓶腹部的团凤纹
明代永乐款甜白釉龙凤纹梅瓶上的凤纹

明早期青花凤凰纹腹部的凤纹

明宣读款蓝地锗彩凤凰纹葫芦瓶上的凤凰纹

明宣德款五彩龙凤纹执壶上的凤凰纹

明宣德款五彩龙凤纹花觚足部的凤凰纹

明宣德款青花团凤纹葫芦扁瓶腹部之团凤纹

明宣德款青花烛台上的凤凰纹

明成化款斗彩双凤纹卧足杯上的凤纹

明嘉靖款浅酱地金绿彩龙凤纹将军罐肩部凤纹

明隆庆款黄地锗彩龙凤纹四系盘口瓶上的凤纹

明万历款五彩凤凰纹瓷枕上的凤纹

明万历款五彩军持腹部之凤凰纹

明万历款青花五彩龙凤纹罐上的凤纹
从本人晒出的一组凤凰纹饰照片可以看出,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我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前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描绘出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凤纹图案,或秀美,或繁丽,或精致,或粗放,尽管其千姿百态,但在承袭发展,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凤型纹饰以其独特的民族造型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